每天像螞蟻一樣工作 在莫斯科的華人圈子里,切爾基佐夫市場被戲稱為“一只螞蟻”,這個叫法是根據市場所在地---伊斯梅洛沃的發音演化而來。事實上,在這里討生活的人們,的確像螞蟻一樣辛苦輾轉。 每天清晨6點,當多數莫斯科人還未從睡夢中蘇醒,林世偉和其他商販已經趕到了市場。這里就像個小小的“聯合國”:印度人銷售家電;阿富汗人主營日雜;高加索人把皮具擦得锃亮;土耳其人掛起了羊毛地毯;衣衫鮮艷的吉普賽婦女拖著小孩兜售首飾;高喊 “讓路”的中亞搬運工拉著推車穿梭在人群中。這里還有漢語流利的越南小販,以及講著東北話、閩南話等方言的中國商人。 總面積200公頃的市場內還有停車場和倉庫。貨物被卡車運來卸下后,又被塞進客車拉走。除了新年,這里沒什么休息日。只在去年5月中旬有次例外---汶川大地震后,這里的華人聚在一起為災區捐款。林世偉當時掏了1萬盧布。 切爾基佐夫市場也被叫作集裝箱市場。原先,大家就是在集裝箱外掛樣品,在箱里賣貨,既沒電燈,也沒電話。在露天市場里,即便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人們也只能跺腳驅寒。就算這樣,市場經營者---AST集團每月還要收取每個集裝箱約800美元的“管理費”。 隨著市場架起頂棚、設了攤位、通上電,“管理費”也節節上漲。在市場倉庫買下一個貨柜的林世偉,目前每月要給AST集團3300美元“管理費”和5.7萬盧布“稅費”---且這兩筆錢都沒有收據和完稅憑證。 “在莫斯科的中國商人,哪個沒被關過鐵籠!” 除了定期繳費,商販們還有“額外支出”---來自俄方腐敗警察的敲詐。 一位福建商人對本刊記者說,切爾基佐夫市場周圍的警察盯上了中國人,想盡各種辦法要錢。一些警察在盤查中國商人時會說上幾句漢語,比如“護照”、“罰款”、“錢”。如果被查者一切正常,警察就說“啤酒”---意思是給他錢買酒喝。“如果不給錢,警察就拿走護照,把人帶上車,在周圍轉,不讓你開張,直到要到錢。” 這位商人說,2002年的一天他去交房租,身上帶了2000多盧布和400美元。警察盤查后,沒有任何理由地要他交出一半的錢。“我不同意,就被帶到警察局,關在鐵籠里。最后的解決辦法還是我交出一半的錢。” 林世偉在談到俄羅斯警察時,氣憤地說:“這算什么,我還被打過呢!”他回憶道,自己剛來莫斯科后,因為護照上交辦理落地簽需一周時間,所以開了份證明。即便如此,警察發現林世偉沒有護照后,依然抬手就打,還關了他幾小時。最后,林世偉不得不交出3000盧布“罰款”后才重獲自由。 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會長王廣源對本刊記者說,一方面俄機構辦事效率低,另一方面中國人遇事習慣給錢,所以出現有華商被敲詐的事情。“在莫斯科的中國商人,哪個沒被關過鐵籠!我也被關過!”他苦笑著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導報》2006年援引俄聯邦移民局公關處副處長丹尼斯.索爾達季科夫的話說,“中國人是移民里最守紀律的之一。” |
相關閱讀:
- [ 07-13]俄羅斯關閉最大華商市場將致10萬人失業
- [ 07-10]外交部:中方敦促俄羅斯保障華商權益
- [ 07-09]俄以違反移民法為由兩天內第三次扣押華人
- [ 07-09]俄羅斯166名華商違反俄移民法被捕
- [ 07-06]大公報:俄羅斯對付寡頭 華商應避免無謂受損
- [ 07-03]中俄民間貿易:說不盡的“灰色清關” 3萬華商命運未卜
- [ 07-03]俄被關華商市場推遲開業 3萬華商命運未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