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華人圈子里,切爾基佐夫市場被戲稱為“一只螞蟻”,這個叫法是根據市場所在地--- 伊斯梅洛沃的發音演化而來。事實上,在這里討生活的人們,的確像螞蟻一樣辛苦輾轉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趙嘉麟 | 俄羅斯莫斯科報道
林世偉在俄羅斯的服裝批發生意遇到了大麻煩。他估算了一下,如果就這么回老家福建晉江的話,自己大概要賠掉5000萬元人民幣。
然而,就算留下,又能做什么呢?面龐黝黑的他深深吸了口煙。“怎么辦?只能等啦。”他的閩南口音很重。
俄羅斯華商的“9.11”
讓林世偉頭痛的是旅俄華商們所謂的“9.11”事件。
2008年9月11日,俄羅斯護法機關在莫斯科東部的切爾基佐夫市場展開特別行動,共查封約6000個集裝箱貨物,總重約10萬噸,貨值約2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林世偉的200多包運動套裝,每包貨值約1800美元。
俄羅斯檢察院偵查委員會稱,扣貨理由是這批貨物沒有運單和倉儲證明,屬“走私商品”。
作為事件目擊者,林世偉7月3日向本刊記者講述了一些細節:當天中午,約10名穿迷彩服的佩槍特警乘車來到市場。他們和保安人員說了幾句話后,掏出黃色塑料鎖扣封了倉庫,并設了崗哨。約3天后,特警們開箱驗貨,拿走了一些皮衣等昂貴商品。夜里,一些商販通過向看管的特警塞錢,進入倉庫取貨。但沒多久,這種辦法行不通了。
林世偉說,自己沒有“贖貨”,是覺得俄方過幾天后會分批把貨放出來,統一收罰款---這種情況以前不是沒有。但是,10個月過去了,俄方沒有絲毫松動。此外,一些商販“贖”出的貨物在市場銷售時,也被稅警沒收。
林世偉說,自己損失的還不止這批貨。今年6月29日起,切爾基佐夫市場被勒令停業整頓,持續時間不詳。這樣一來,從林世偉那里采購服裝的越南商人無法營業,也就還不出欠他的近2000萬盧布貨款(約合65萬美元)。而且,個別越南人已不知所終。
此外,林世偉還有2000多包存貨在市場倉庫,無法銷售。他早先在國內訂購的一批貨正運往莫斯科,估計也很難賣出。林世偉說,他已經讓國內廠家停止發貨。
“每天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好”
對于有媒體報道華商因莫斯科“9.11”事件“跳樓、自殺”,林世偉表示毫不知情。此間華人商會則指該報道“失實”,并稱多數華商仍在等待解決方案。
莫斯科北方華人商會會長關百新對本刊記者說,受損失的華商情緒低落,“每天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好”。其中,批發玩具、童裝的商人選擇放棄,因為貨物積壓后“連倉儲費也賣不出來”;而經營皮鞋、裘皮服裝的商人不同---因為貨值高,賠不起,“但他們沒有奢望,能有70%~80%到手就不錯了”。
關百新說,雖然以前華商也曾遭遇俄方封庫拉貨的情況,但“9.11”事件涉及的貨值為歷次最高。他說,如果所有貨物被罰沒或銷毀,“60%~70%的人再也不能做生意了”。
關百新認為,中方此次的整體損失不止20億美元。他算了一筆賬:切爾基佐夫市場內,固定華商數量約3.5萬人,他們受影響最大。同時,貨物在俄被扣影響到一大批國內企業---主要是分布在浙江、福建、山東、河北等地的小商品和服裝生產廠,它們對俄出口的全年計劃會受影響,可能因此停產。
“機器一停就都停了。工人怎么辦?庫存原材料怎么辦?大的鏈條突然就這么斷了!”關百新的情緒有些激動。
此外,他指出,切爾基佐夫市場是俄羅斯最大的集散市場,“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和車里雅賓斯克的市場放在一起,也沒有它大”。這個市場除滿足附近居民需求外,還能以莫斯科為中心輻射周邊城市。
每天像螞蟻一樣工作
在莫斯科的華人圈子里,切爾基佐夫市場被戲稱為“一只螞蟻”,這個叫法是根據市場所在地---伊斯梅洛沃的發音演化而來。事實上,在這里討生活的人們,的確像螞蟻一樣辛苦輾轉。
每天清晨6點,當多數莫斯科人還未從睡夢中蘇醒,林世偉和其他商販已經趕到了市場。這里就像個小小的“聯合國”:印度人銷售家電;阿富汗人主營日雜;高加索人把皮具擦得锃亮;土耳其人掛起了羊毛地毯;衣衫鮮艷的吉普賽婦女拖著小孩兜售首飾;高喊 “讓路”的中亞搬運工拉著推車穿梭在人群中。這里還有漢語流利的越南小販,以及講著東北話、閩南話等方言的中國商人。
總面積200公頃的市場內還有停車場和倉庫。貨物被卡車運來卸下后,又被塞進客車拉走。除了新年,這里沒什么休息日。只在去年5月中旬有次例外---汶川大地震后,這里的華人聚在一起為災區捐款。林世偉當時掏了1萬盧布。
切爾基佐夫市場也被叫作集裝箱市場。原先,大家就是在集裝箱外掛樣品,在箱里賣貨,既沒電燈,也沒電話。在露天市場里,即便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人們也只能跺腳驅寒。就算這樣,市場經營者---AST集團每月還要收取每個集裝箱約800美元的“管理費”。
隨著市場架起頂棚、設了攤位、通上電,“管理費”也節節上漲。在市場倉庫買下一個貨柜的林世偉,目前每月要給AST集團3300美元“管理費”和5.7萬盧布“稅費”---且這兩筆錢都沒有收據和完稅憑證。
“在莫斯科的中國商人,哪個沒被關過鐵籠!”
除了定期繳費,商販們還有“額外支出”---來自俄方腐敗警察的敲詐。
一位福建商人對本刊記者說,切爾基佐夫市場周圍的警察盯上了中國人,想盡各種辦法要錢。一些警察在盤查中國商人時會說上幾句漢語,比如“護照”、“罰款”、“錢”。如果被查者一切正常,警察就說“啤酒”---意思是給他錢買酒喝。“如果不給錢,警察就拿走護照,把人帶上車,在周圍轉,不讓你開張,直到要到錢。”
這位商人說,2002年的一天他去交房租,身上帶了2000多盧布和400美元。警察盤查后,沒有任何理由地要他交出一半的錢。“我不同意,就被帶到警察局,關在鐵籠里。最后的解決辦法還是我交出一半的錢。”
林世偉在談到俄羅斯警察時,氣憤地說:“這算什么,我還被打過呢!”他回憶道,自己剛來莫斯科后,因為護照上交辦理落地簽需一周時間,所以開了份證明。即便如此,警察發現林世偉沒有護照后,依然抬手就打,還關了他幾小時。最后,林世偉不得不交出3000盧布“罰款”后才重獲自由。
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會長王廣源對本刊記者說,一方面俄機構辦事效率低,另一方面中國人遇事習慣給錢,所以出現有華商被敲詐的事情。“在莫斯科的中國商人,哪個沒被關過鐵籠!我也被關過!”他苦笑著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俄《導報》2006年援引俄聯邦移民局公關處副處長丹尼斯.索爾達季科夫的話說,“中國人是移民里最守紀律的之一。”
“灰色清關”利益鏈
而現在,“守紀律的”中國人卻被俄方指責從事“大規模走私”。對此,王廣源一肚子委屈。“我們不是走私犯!”他提高聲調說。1992年就進入獨聯體市場的王廣源認為,要明白真相必須了解中俄民間貿易的發展過程。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輕工產品奇缺,因而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黑河、綏芬河等中方境內邊貿市場的火爆行情,以及倒爺跨境帶貨現象。
為限制倒爺貿易,俄政府1994年大幅調低公民免稅攜帶入境的商品價格上限。與此同時,中俄一些城市間陸續開通定期貨運包機。
以“包機包稅”為代表的“灰色清關”浮出水面,即由發貨人按整架飛機載貨量向俄方“清關公司”交納費用,由后者全程代辦報關、納稅、商檢等手續。而“清關公司”往往與俄海關,甚至邊防軍相互勾結,通過為貨物快速入境提供便利和瞞報、虛報貨品和貨值,而從中撈取好處。
“包機包稅”問世后,華商逐漸由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進入俄羅斯,并隨后來到莫斯科,通過租賓館、商務樓售貨。與此同時,中方境內的邊貿市場風光不再。
王廣源說,當時,一個集裝箱貨物從中方廠家拉走一直送到莫斯科,總共收費1.2萬美元,費時一周。而正規清關不僅價格高得多,而且一個月未必能到貨---這對于服裝等季節性很強的貨物來說,影響極大。他表示,由于存在“灰色清關”的途徑,導致處在激烈競爭下的華商越來越多地放棄正規清關。
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說,“灰色清關”的問題也與一些華商外貿知識不夠、經營方式不規范有關。不少在俄華商是沒有外貿經營權的個體經營者和中小型私營企業,因此“灰色清關”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
“包機包稅”的紅火場面到上世紀90年代末發生了變化。按王廣源的話說,“中國商人開始遭殃了”。由于選擇“灰色清關”后,貨主在俄無法得到正式清關的文件,因此成為俄方嚴打的對象。
1998年,俄方以貨物證件不全為由,查抄了被稱作“兵營”的商貿樓,大批北京和東北商人就此倒下。與此同時,AST集團卻在切爾基佐夫市場分區招商,等著一個個走投無路的華商愿者上鉤。
“2002年,又開始亂了。運貨的飛機經常被扣---和俄方強力部門關系好的貨運公司開始不正當競爭,給(中國)商人做文章。”王廣源說,2005年后,俄方逐漸加大打擊“灰色清關”的力度,華商時有損失。按他的形象說法,“中國商人進來的時候穿著西裝、皮鞋,回去的時候就只剩下褲頭了”。
王廣源對記者說,整頓中俄民間貿易的秩序是華商“夢寐以求的事情”,“誰也不想每天都提心吊膽”。但他指出,這需要中俄雙方合作進行:俄方應打擊由腐敗官員、海關和“清關公司”組成的利益集團,而中方需鼓勵正規和有實力的貨運公司參與中俄民間貿易。
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副會長江學兵特別指出,俄方存在的一些問題挫傷了華商在俄合法經營的積極性。據他介紹,一名批發領帶的江蘇商人曾選擇正常清關程序,但俄海關人員卻將部分貨物調包,借機罰款。雖然后來那位商人將海關人員告到法庭并最終打贏了官司,但他去年5月還是離開了俄羅斯,“因為心寒了”。
林世偉也表示,如果切爾基佐夫市場如俄官方所說將在今年關閉,而莫斯科到時又沒有正規的市場,他也打算和一些老鄉退回國內做邊貿。
俄羅斯主管部門表態華商不認可
俄羅斯外交部第一亞洲局俄中經貿關系處代處長丹尼斯·帕列茨基7月1日就此事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說,去年9月發生的 扣押貨物事件“沒有任何政治性質的內幕,也不是針對中國商人”,俄方主管部門表示愿意充分與中國貨主合作。
但是,俄方等待中國貨主前來交涉的說法并沒有引起在俄華商的共鳴。華商普遍表示,由于被扣貨物多數通過“灰色清關 ”進入,而有關單據全部在“清關公司”手中,因此華商在缺少必要證件的情況下去俄方那里,“就等于飛蛾撲火”。
此外,針對俄官方稱被扣中國貨物中有不少玩具和兒童服裝“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說法,華商們也不太理解。林世偉說: “現在已經不是中國商人剛剛在這里做生意了。已經經營了那么多年,為什么以前不說?”而在俄經商的孟先生指出,中國商品的質量近年來已經有明顯提高,而且此次俄方并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質檢報告,“是在故意找茬”。
背后依稀可見俄方內斗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俄官方此次打擊切爾基佐夫市場規模空前。自從上月初俄羅斯總理普京指出去年9月在“某市場”被扣的20億美元貨物“沒有銷毀,也沒有主人”之后,俄方的一系列舉動迅速出臺。
官方和親政府媒體開啟“揭丑行動”:俄羅斯電視臺播放了切爾基佐夫市場的紀錄片,《共青團真理報》上月連載了記者喬裝商販深入市場“賣走私貨”的報道,《俄羅斯報》則稱非法產品在俄市場份額達40%,“走私行為和地下工廠極大阻礙國家經濟發展”。
諸多機構為一個市場而大費周章并非沒有道理,從中依稀可以看到俄國內政治勢力相互爭斗的影子。
6月29日,俄檢察院偵查委員會稱,已要求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一個月內整頓切爾基佐夫市場的違法現象。而盧日科夫次日卻宣布“沒有看到正式文件”,并詰問偵查委員會為何不在“走私商品進入市場”的問題上追究海關和邊防軍的相關責任。
據俄媒體報道,盧日科夫與切爾基佐夫市場和AST集團老板捷利曼·伊斯梅洛夫關系密切。伊斯梅洛夫投資15億美元在土耳其建設的豪華酒店于今年5月開業,盧日科夫夫婦專程去捧場。
但是,這些“內幕消息”對于林世偉等華商而言,似乎并沒有什么意義。他們只關心什么時候能進入切爾基佐夫市場拿出自己的貨。與此同時,本刊記者從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獲悉,日前已有幾百名華商開始“轉移陣地”---在位于莫斯科東南的“莫斯科”商貿中心租賃店鋪。雖然這個商貿中心在外觀上與中國的正規大型批發市場差別不大,但是,只要“灰色清關”的陰影一天不散,華商們就難保不會再次遭遇他們的 “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