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紐約10月16日電 (記者 孫宇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呂曉波教授16日在此間表示,過去三十年,中國的改革取得了長足進步,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影響,但現在的中國人更多關心的是私人利益,而忽視了對“公共領域”的關注。 在當日舉行的首屆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展望論壇上,呂曉波說,軟實力是一種能夠為別人誠心誠意接受,甚至能夠敬佩的一種精神或者文化價值觀。中國今天在國際上所缺乏的正是這種軟實力。 呂曉波教授說,中國已改革開放30多年他本人觀察中國社會時所感受到的是,中國社會現在缺乏的不是錢,“現在中國社會的錢太多了些,物欲橫流”,中國社會缺乏的是一種精神或者文化價值觀。 呂曉波說,他也不知道如何形容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價值,但他知道中國真正崛起需要這種精神價值,而這種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對“公域”的關心和參與。 過去兩年一直在中國工作的呂教授,親眼看到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發展和變化,呂教授說,改革開放30多年,現在整個中國社會對于“私域”的關注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私域”是很小的。 他引用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第三領域”的概念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三個領域上都有了很大變化,“官域”即政府領域有所減弱但依然強大,“個人利益”、“個人權利”等等社會個體的“私域”發展迅速,但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公共領域”卻發展緩慢,很欠缺。 呂教授舉了一個在北京街邊停車的例子說,這些停車費到底是誰在收,這些公共領域的權益是不是得到最大的保護,都是很大的問題,其中甚至牽扯權力尋租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很少有人去關注。 呂曉波教授稱,中國公共領域的建設將是未來中國社會很大的課題,“公域”的發展是中國將來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價值的層次。他表示,“公域”發展可以從垃圾分類上做起。完 |
相關閱讀:
- [ 10-12]車市雜談:車輪上的中國社會駛向何方?
- [ 08-24]旅日華人學者出版《現代中國社會保障百科詞典》
- [ 07-28]中國社會底層新變
- [ 07-30]中國社會保障基金10年從零增至7766億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