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海外狩獵:獵殺盡可能多帶不走就扔掉
2012-03-20 12:32: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我來說兩句 |
海外狩獵 2012年2月28日,廣州日報一則《五十萬可獵北極熊》的報道引起轟動,媒體和公眾紛紛譴責這種狩獵活動。 上述新聞的出現,緣于國際上一種“戰利品狩獵”活動,該活動也稱“運動狩獵”或“游戲狩獵”。據英國環保組織“反對殘忍體育項目聯盟”調查,戰利品狩獵幾百年前起源于非洲的白人殖民者,他們認為獵取野獸的頭顱或犄角的狩獵才是高級的,所以多年來禁止非洲的黑人狩獵,只允許白人從事這項“高雅”的狩獵。獵手的目的并不是獲取獵物并出售,而是享受狩獵、追逐的樂趣并將獵物作為紀念品,制作成標本永久保存。 在國際上,殺死一只獵物的許可證價值往往高達幾萬美元,加上相關的服務費,花費更加巨大,有時會遠遠高于獵物本身的經濟價值。因此被稱為“富人的游戲”。 最早把“戰利品狩獵”帶到中國的,是一位富豪。這位名叫劉國烈的美籍華人早年靠開超市發了財,1974年,劉國烈退休環游世界。因為喜歡打獵,他結識了很多國際狩獵場的管理層。 1984年,劉國烈來到中國,極力“推動”狩獵項目。當年,青海都蘭縣展開了巖羊的狩獵,1987年,甘肅開放了盤羊狩獵;1990年,新疆也開放布爾津的盤羊狩獵。1992年,四川展開水鹿的狩獵。1993年,陜西開放羚牛的狩獵。劉國烈說,他曾經幫助很多國際獵人在中國狩獵,“他們中有大使、醫生、阿拉伯王子,都是全球各地最有錢的人。” 一位知情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國內的林業部門開放野生動物的狩獵是希望通過外國人來中國狩獵,賺取一定的外匯,誰也沒有想到還有中國人到外國狩獵的這一天。 與當年外國人來中國打獵相似,現在前往海外狩獵的中國富豪們,要支付5萬人民幣到68萬人民幣,才可以到國外狩獵從黑熊到大象大小不等的動物,獲得熊皮到象牙“戰利品”。高昂費用使得報名的人“非富即貴”。 浙江老板張陽曾經到南非打過羚羊和疣豬,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報名的國際狩獵俱樂部成立于1971年,簡稱SCI,是世界上最大的狩獵愛好者組織之一,會員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 和許多中國的富豪一樣,張陽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際狩獵俱樂部,每年會費大約100多美元。“SCI狩獵大會每年都會在美國舉行,是全世界獵人們的最高盛會”。 “其實就是狩獵產品交易和獵手們的聚會,給人感覺像個大市場。”張陽說,“我是三年前在北京結識了狩獵專家后,經人介紹才參加到俱樂部的,很多喜歡狩獵的權貴如美國前總統布什父子、前副總統切尼等等都經常參加這個聚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