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七一”前夕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引起強烈反響。7月10日,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了《信仰》執行總撰稿、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副主任王均偉。在訪談中,王均偉圍繞立意角度、結構布局、人物選擇等話題講述了《信仰》的創作故事。王均偉表示,《信仰》“用人的故事講黨的道理”,突出“情”、“義”、“力量”三個視角,“那些已經過去的信仰的故事,將永遠是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燈塔。”?
新華網記者:“信仰”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主題,但我們看到《信仰》一片中主要呈現的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為什么要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立意呢?
王均偉:我們黨走過了90年的奮斗歷程,如果說總結成功的原因的話,可以總結很多條出來,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忠于自己的信仰,始終有一大批前赴后繼為踐行信仰而赴湯蹈火的共產黨員。這個歷史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尤其值得傳承下去,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揚光大。信仰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色彩濃厚的主題,如果寫文章來闡述,還比較容易,但用電視的形式表現這樣的主題,有一個困難,就是形象化的問題。如果做不好,那就很難吸引觀眾,也就達不到拍攝的初衷。要把這個主題表現好,需要在立意、結構、素材、語言各個方面都付出艱苦的努力。
2011年3月,這個項目正式開始拍攝腳本的創作。在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總撰稿陳晉同志的主持下,成立了由來自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和北京師范大學等不同單位的同志組成的撰稿組,并連續召開多次研討會,首先明確這部片子的立意,也就是我們究竟要講些什么,給觀眾提供什么內容。信仰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顯然不可能在那么有限的篇幅里一一涉及,說的那么面面俱到,只能是突出重點。這個重點怎么確定,頗費思量。經過多次討論,大家逐漸達成了共識,那就是重點表現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踐行信仰而呈現出的精神風貌。
為什么要這樣立意?主要考慮是,我們黨的信仰有不同的表現形態,首先是它的理論形態,就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次是它的社會形態,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現在我們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來要實現共產主義。第三是它的價值形態,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勇于犧牲,無私奉獻。
理論形態和社會形態主要是解決方向、目標問題,價值形態則主要解決怎樣堅守共產黨人的信仰、為實現黨的目標而奮斗的問題。今天,在長期執政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黨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而要戰勝這些危險,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堅定信仰,要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不動搖,牢固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這一點,我們的先輩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過去那樣艱難的環境中,他們能夠堅守理想信念,值得后人銘記和學習。
考慮到近幾年來,對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奮斗目標,已經有很多片子作了闡釋,所以我們把這部片子的重點放在信仰的價值形態上,希望通過展示90多年來共產黨人為信仰而奮斗的生動感人的形象,來闡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來推動大家深入思考今天應該怎樣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隊作用、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樣一個時代課題。
新華網記者:全片是按什么來布局的,有什么特殊考慮嗎?
王均偉:全片的結構怎樣布局,是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我們曾經設想過幾種結構方式,比如專題式的,每集一個主題;也考慮過主題與時代交叉式的;最后確定是按歷史發展階段來結構。
目前的這種方式,脈絡比較清晰,讓觀眾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是怎樣選擇信仰、踐行信仰的。特點也比較突出,把信仰在各個時期的特征、特色凸顯出來,比如在革命戰爭年代,主要表現為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在建設年代,主要表現為艱苦奮斗、大公無私的創業精神;在改革開放年代,主要表現為立黨為公、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在信仰問題上,有些是我們必須始終堅守的,無論時代怎樣變化,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比如共產主義理想,人民至上,無私奉獻等等,無論戰爭年代、建設年代還是今天,我們都看到無數共產黨員在默默堅守。還有一些是應當與時俱進的,比如黨的指導思想,今天顯然與1921年大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停留在那時的認識水平上。再比如我們今天搞改革開放,強調創先爭優,鼓勵創新精神,提倡立足本職做出一流業績,這與戰爭年代、建設年代也不完全一樣。按時間脈絡結構布局,可以讓大家有一個比較,看看該堅守的是不是矢志不渝,該創新的是不是勇立潮頭。
新華網記者:《信仰》雖然只有3集,但講述的人物故事近40個,這些人物是如何選擇的?我們注意到,在講述澎湃的章節,并沒有采用大家熟知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而是選擇了他舍棄家業的故事,這樣取舍有什么用意?
王均偉:我們這個片子是講“道理”的,是講共產黨人應該怎樣堅守信仰、踐行信仰這個道理,但這個道理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講出來的,就是“用人的故事講黨的道理”。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無數的志士仁人、先烈英模,在人物選擇上我們充分考慮到了廣泛性、代表性,比如不同職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階層的、不同地域的等等。最核心的一點,就是這些人物身上體現出的信仰的力量能夠深深打動我們這些創作者。
選擇的人物應當有比較廣泛的知名度,這樣容易引發共鳴,但又要盡量挖掘其較少為人所知的層面,這樣才有新鮮感。比如劉胡蘭,大家都知道這個少年英烈慷慨就義的事跡,但我們想回答為什么一個15歲的小姑娘能夠有那樣的勇氣?這就與她的信仰有關了,她通過參加當地土改,親眼看到了鄉親們的變化。
有一個細節因為篇幅有限刪去了,就是土改后的第一個春節,劉胡蘭看到從來沒有吃過白面餃子的窮苦百姓終于能夠吃上了餃子,因為有了地,有了糧食。正是這樣一個個的實例讓她看到了共產黨是為窮苦老百姓翻身的黨,她的信仰得以確立,為這樣的事業而奮斗、而犧牲是非常值得的,她才能夠面對鍘刀而不懼。
再比如楊善洲,這個典型事跡經過前幾年的深入宣傳,已經廣為人知,我們抓住其中的一點來展開,就是他“一輩子”對信仰的忠誠和堅守,我們通過查資料,查到早在1982年《人民日報》就報道過他的事跡,而且后來多次報道,這都是在他被樹為全黨學習的楷模之前,這說明什么?說明他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也是楊善洲身上最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地方。
新華網記者:很多觀眾看了這部片子后評價說,這部片子非常樸實,故事感人,雖然是一個很嚴肅的主題,但一點也不枯燥,讓人能夠坐得住、看得進,請您談談在創作過程中是怎樣在增強感染力方面進行努力的?
王均偉:在增強片子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開始的時候,領導同志就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拍得“頂天立地”,“有情、有義、有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指示,給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們不能把它寫成一部理論說教的片子,那樣就失敗了。
什么叫頂天立地?我們理解,信仰就是共產黨人頭頂的天,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旗幟;人民就是共產黨人腳下的大地,是支撐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所以,全片實際上圍繞的中心,就是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怎樣在捍衛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中堅守和實踐自己的信仰。從這個中心出發,我們突出“情”、“義”、“力量”三個視角。
“情”,就是以情動人,就是感人的故事情節。我們特別重視細節,這往往是最能撥動人的心弦的。比如陳樹湘烈士,感人的事跡很多,在湘江戰役中怎么指揮的、怎么戰斗的,都很值得寫,但我們只寫了一個細節,就是他犧牲的方式,他是自己把自己的腸子揪斷壯烈犧牲的,我們自己讀到這段記載的時候,眼淚都禁不住流下來,我們相信也能得到觀眾的共鳴。
“義”,就是責任心,是對黨的事業、對人民利益的高度責任感。共產黨人的奮斗、犧牲,是因為他對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對人民有高度的責任感。王進喜為什么那么拼命?因為他心里裝著國家,決心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鄧稼先為什么不顧個人安危,一次次親自到實驗場?他不知道危險嗎?不是!因為他不想讓中國被人家拉得太遠。沈浩為什么要留在小崗村,難道小崗村的生活比省城還舒適嗎?當然也不是,是他知道小崗的老百姓渴望走上富裕的道路,他有這個責任幫助他們早日完成這個心愿。
把“情”和“義”表現的充分了,“力量”自然也就體現出來了,正是有了這樣的犧牲精神和責任感,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在信仰的旗幟上,書寫一個又一個傳奇,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也正是有了千千萬萬以生命踐行信仰的帶頭人,跟隨黨的隊伍才會越走越長。我們通過適當的議論、點評、總結、升華,對共產黨人的力量做了簡明的概括,希望能夠啟發大家作深入一步的思考。
新華網記者:參與這部作品的創作,您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王均偉:參與這部作品的創作,對每個創作組的同志來說,都是一個深受教育、深受洗禮的經歷。為了把這部片子寫好,我們可以說盡了最大的努力。從2011年3月第一稿到10月基本完成拍攝腳本,花了8個月的時間,大概修改了17稿,編出成片后又修改了10多遍。每一個負責具體工作的同志,都深感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那些為了信仰而付出、奉獻、犧牲的共產黨人。
回顧歷史,我們清楚看到,在共同信仰的感召、凝聚、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磨難,辦成了三件大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在今天紛繁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形勢面前,我們黨面對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
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一方面是當前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存在著信仰危機,共產主義渺茫論、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還有一些市場。另一方面,我們黨又面對非常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要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牢記黨旗下的誓言,堅守信仰,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是我們應對和經受各種考驗,化解和戰勝各種危險的重要法寶。那些已經過去的信仰的故事,將永遠是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