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遭遇極端天氣愈加頻繁,呈現常態化趨勢,今年夏季的極端高溫氣候更令多國爆發了森林火災、生產事故、農業歉收,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巨大。與此同時,以歐洲為代表的多地區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其中提前預警和減損的做法可供我國參考借鑒。
圣嬰來襲 高溫灼燒全球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及日本氣象廳近日都指出,今年7月至9月間全球會大范圍出現“圣嬰”現象———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升溫,澳洲、非洲、東南亞、印度可能出現干旱,日本、北美洲地區轉為溫暖潮濕。
在歐洲,進入8月以來,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點,并伴隨干旱少雨天氣,造成災害性影響。持續的熱浪在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法國南部地區引發森林火災,多國農業生產受到影響。
過去半個月里,法國33個省先后發布高溫橙色預警。8月下旬以來,比利牛斯山中部地區、羅訥山谷、羅訥-阿爾卑斯以及阿爾薩斯地區的最高氣溫一直徘徊在34至37攝氏度。法國衛生部門透露,8月8日至11日的四天里,僅巴黎地區就有約50人的死亡與高溫有關。
地處中歐的捷克最近一周也遭遇持續高溫,20日的最高氣溫更是達到40.4攝氏度,創下歷史最高紀錄。21日,該國一家化工廠的儲氣罐因高溫天氣發生爆炸,造成煤氣外泄。
高溫和干旱引發西班牙1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目前已造成八人死亡、數千人受災。根據該國農業、食品與環境部公布的數據,共有13.9萬公頃森林在這次火災中被燒毀,面積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此外,持續高溫和干旱還造成歐洲農業歉收。據總部設在荷蘭的政府間組織“農業和鄉村合作技術中心發布的數據,歐洲的谷物價格在過去三周上漲了25%,牧草比去年同期減產50%。以英國為例,該國牧草價格已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60%,勢必將帶動歐洲奶制品價格大幅上漲。
極端呈常態 制造災害變本加厲
有跡象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成為常態,年復一年愈演愈烈。今年以來,全球各地因氣候變遷引起最明顯災難性后果,就是糧食危機。專家預計,未來全球氣候將更加反復無常。
今年入夏以來,美國持續高溫,號稱美國糧倉的中西部地區,創下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此外,根據美國干旱監測中心的數據,美國本土48州中,近2/3都已經出現干旱現象。美國是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的最大出口國,其中玉米、黃豆更占全球出口的40%以上。美國中西部旱災,已帶來今年全球玉米、黃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飆漲。稍早,發生于2011年的反圣嬰現象、澳大利亞百年一見水災以及2010年發生的俄羅斯大旱災,都使近幾年全球相關農糧商品價格持續上揚。這些例證說明,氣候變遷已成常態,并將持續推升農產品價格,進而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賴斯大學氣候變化專家羅恩·薩斯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警告說,極端高溫和干旱天氣頻繁爆發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大,這會是一種全球現象,人類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否則將會面臨災難性嚴重后果。
薩斯對來氣候變化頗有研究,非常關注近來美國及其多國面臨的極端高溫與干旱天氣。他對記者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境內重大干旱、洪水、風暴和颶風的發生頻率有明顯增加,可以說,干旱不僅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且會越來越頻繁,因為全球的氣候結構都在發生著變化。
薩斯說:“干旱會反復出現。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將變得越來越常見。去年德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氣候變化的日趨加劇將使干旱的出現越發頻繁,可能每10年或15年就會爆發一次。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都經歷了重大的旱情。世界上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會出現干旱與洪水災害。今年,如果縱觀全球,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遭受著嚴重的干旱和洪水。”
對此,農業咨詢機構東方艾格總經理黃德鈞認為,氣候惡劣事件從原來的每100年10次左右,已經上升到了七八十次,所以從未來看,自然災害、天氣因素對農產品的影響肯定將越來越嚴重。
薩斯同時指出,現在每年的氣溫與前一年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極端高溫天氣會越來越多,而極端低溫天氣會越來越少。他說,在上世紀50年代,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出現的比例是相同的,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極端高溫天氣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2011年和2012年,這個比例達到9:1。極端高溫紀錄被打破的次數是極端低溫的九倍。因此,可以說極端高溫和干旱天氣爆發的可能性在增大,而且這種現象不會是某個國家獨有的,會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薩斯警告說,氣候變化問題非常嚴峻,10年或20年后,我們所處的環境將比現在更加糟糕,如果不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的步伐,那么,全球平均氣將會上升9至10華氏度。倘若如此,后果將非常嚴重。
薩斯說:“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如洪水、干旱、極端天氣和極端高溫等,這些自然災害與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和氣候變化的關系更為緊密。”
人性化措施 減損獲實效
今年,在應對極端高溫天氣過程中,歐洲多國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措施,使減災工作更富實效。
西班牙政府負責主導了此次森林火災受害者的安置工作,同時歡迎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減災工作,以期擴大減災工作的主體和效果。對于因火災需要轉移的居民,當地政府安排其在附近賓館或體育館等地避難,并提供食品和水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而非政府組織則主要向受災民眾提供政府援助之外的幫助,以提高受災民眾的生活質量。
西班牙政府以最快速度對火災受害者的經濟損失作出評估,并及時給予直接補償。西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倡議,決定建立一個長期的直接援助方案,對在火災高發地區的受災民眾給予補償。該決議由火災調查委員會全程負責實施。
意大利衛生部重新啟動“1500防暑熱線”,所有在意大利的民眾均可以在每天8時至18時免費撥打這一電話,獲取防暑建議。高溫敏感者和老人等特殊人群還可以通過撥打該號碼,轉接各大區和市區免費公共服務熱線,以獲得針對性更強的咨詢和護理服務。此外,意大利衛生部還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一系列電子指導手冊,向公眾普及高溫防護知識。其中既有普適性的手冊,也有專門為嬰幼兒、老人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發布的高溫防護手冊。網站還刊登有專業醫護人員上傳的夏季常見病診療建議,民眾可免費下載使用。
在法國,當地媒體在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費加羅報》連日發表對法國內科醫生工會秘書長巴迪斯托尼等衛生專家的專訪,向民眾普及防暑知識。法國在處置預案方面格外關注“特殊群體”。政府在老人居所、婦產醫院以及幼兒園都提供了避暑場所,規定所有敬老院必須配備納涼設施。部分城市還會在高溫季節向在市政廳登記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救濟。
在比利時和荷蘭等西歐國家,災害性天氣預警發布機制通過強制插播路況信息等渠道,將保護網擴大至公路上行駛的每輛汽車,避免信息傳遞的“死角”。
歐盟委員會健康和消費者總司公共健康署專門設立網頁,24小時即時發布森林火險預警和高溫預警。此外,西歐不少國家高速公路的電子提示牌也會實時顯示路面溫度和緊急救助電話等信息。
由于有2003年夏天歐洲極端高溫天氣造成上萬人死亡的慘痛教訓,加上2007年、2010年歐洲再度遭遇極熱天氣以及2012年初遭遇極寒天氣,歐洲各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地區性的極端氣候“常態化”已成為不爭的現實,各國必須加緊制定和完善應對極端氣候的預案。
在亞洲,頻繁面對極端氣候災害天氣的日本也有可借鑒之處,其突出特點是,在法律制度上、行政組織上,將中央、地方及個人等各種力量集結起來,共同應對自然災害。
日本特別重視日常的防災訓練。一些地方設有防災日,這一天眾多國民會去參加和防災相關的訓練活動,參觀防災展覽,媒體也不失時機地將過去發生過的災害情況重新報道出來,強化防災意識。及時有效地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是日本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主要任務。一旦發生災情,有一套能夠立即行動起來的組織體系。
日本還特別重視組織志愿者參與救災。在2011年大地震中,(日本)全國社會福祉協議會及時在網頁上報告志愿者活動狀況,厚生勞動省也及時地在自己的網頁上刊登了志愿者的相關信息,讓志愿者能夠及時根據個人情況,趕赴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
在日本的防災體系中,中央政府特別重視對經濟損失的推算,在此基礎上制定重大自然災害特別財政援助相關法律等,加上已有的《災害救助法》、《災害對策基本法》等自然災害法,不斷地完善著法律制度。這是長期防災的重要保證。
香港特區政府及各界都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于2007年成立一個由環境局帶領的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負責統籌、發展和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同時,在2010年推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公眾咨詢文件,建議包括訂立碳強度下降目標等,而電力公司亦致力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