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動力 改革開放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程度 “體制環境”的完善程度,取決于改革開放的深度與廣度。 10年的探索實踐,再次驗證了“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新的體制機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推進一步”的真理! 國企健體、民企松綁——改革讓微觀主體“活力四射”。 國企改革中的每一次決斷取舍,都是對原有體制的“削骨蝕肌”。斷腕之痛愈深,奮起之勢愈強。這十年,中央企業從196家調整重組為117家,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壯大至28萬億元。“減”的是數量,“增”的卻是競爭力、控制力和帶動力。 “非公經濟36條”、“新非公經濟36條”、“新非公經濟36條實施細則”,“重復”的是條數,“變化”的卻是“玻璃門”、“彈簧門”的逐漸打破。“英雄不問出處,創業不問體制”,千萬家非公企業正以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匯聚成新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年前,三一面臨著誘人的市場機遇,但就是缺少資金、“沒米下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三一申請上市。“民營企業上市,那不是天方夜譚嗎?”面對懷疑,梁穩根也做好了吃閉門羹的準備。沒想到一路綠燈,只花了一年多就登陸股市,籌資9.6億元,三一的混凝土機械銷售額一下增長了30倍。“當上市銅鑼敲響時,我深深感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前,民企和國企是平等的!” 要素價格市場化、市場范圍擴大化——改革令市場體系“血脈暢通”。 居民階梯電價方案實施、成品油價格調價周期縮短、天然氣價改試點啟動……市場化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輪廓漸次清晰。 城鄉統籌、戶籍改革,實現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知識產權市場從小到大,“技術”在流通中體現價值……市場化的資源配置,范圍日益擴大。 少管制、多服務、重監督、強調控——改革給政府與市場“劃清邊界”。 這十年,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183項,占原有總數的60.6%;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級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6986項,占原有總數的68.2%。政府職能,正從“劃槳”變為“掌舵”,從“全能”變為“有限”,從“管制型”變為“服務型”。 提高收入、完善保障——改革為收入分配和社保體系“補上短板”。 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織就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開放與改革密不可分。開放也是改革,是對傳統自我封閉體制的改革。 多哈會議一聲槌響,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入世意味著接軌成熟的市場經濟。從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視野更廣、標準更高、壓力更大、動力更足,成果也更豐。 “在入世形成的強大的競爭倒逼機制下,國有銀行背水一戰、實施股改,中小銀行也紛紛變革自強,中國銀行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十年前,中資銀行還擔心‘狼來了’;十年后,外資銀行驚嘆將‘與龍共舞’!”十八大代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董事長楊明生回憶起這場硬仗時依然心潮澎湃。 |
相關閱讀:
- [ 10-26]中國工會在對外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哪些要求?
- [ 10-25]工會在外事工作中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工人權益旗幟的依據是什么?
- [ 10-24]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九次會議舉行第2次會議
- [ 10-24]文化部:我國世界遺產數位列世界第三
- [ 10-24]永不褪色的“傳家寶”--中國共產黨“五大優勢”評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