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藍皮書:中國社會總體信任水平低于及格線
2013-01-07 16:21? 丁棟?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中國社科院7日在北京發布《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心態藍皮書》)。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總體信任指標進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線”,出現了人際間不信任擴大化、群體間不信任加深等新的特點,并導致社會的內耗和沖突加大。 藍皮書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居民進行的社會信任調查顯示,社會總體信任程度得分為59.7分,其中,對社會信任總體情況持肯定態度并表示“非常信任”的占3.9%,表示“比較信任”和“一般”的占49.3%和35.6%。與上一年調查相比,北京和上海的社會信任程度都有較大下降,只有廣州略有上升。 藍皮書稱,社會信任指標下降的一個特點是人際不信任的擴大化,調查發現,城市居民的人際信任由近及遠分別是親屬、親密朋友、熟人和陌生人,只有不到一半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另一個特點是群體間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之間等許多主要社會關系之間的不信任,也表現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 藍皮書分析,中國社會信任水平下降,原因可能來自頻發的公共事件,沖擊了市民對社會的誠信感受。調查顯示,民眾對政府機構、政法機關的信任度不高,對廣告、房地產、食品及藥品制造、旅游和餐飲等行業的信任度極低。藍皮書認為,社會不信任導致社會的內耗和沖突加大,并成為許多社會性事件的培養基。 藍皮書稱,中國社會正經歷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傳統的人際信任被打破,新的制度信任未完全建立,造成了信任下降,轉型期社會信任危機頻發,人們對社會信任問題日益關注。 藍皮書建議,建立制度層面的社會信任機制,擺脫社會信任困境,從三個方面提高社會信任水平: ——公共權力信任的重建應以推動權力的公開透明運行為基礎,提高公權力的誠信度。 ——切實做到信息公開和有效的輿論監督,鼓勵民眾參與和社會監督,讓權力在監督下運行。 ——打擊背信、失信的組織行為和個人行為,建立信任獎懲機制,讓社會信任回歸良性運行。(完) |
相關閱讀:
- [ 12-31]社科院報告:公眾最不滿意物價、食品安全和環境
- [ 12-31]社科院報告:公眾最滿意“政府突發事件應對”
- [ 12-26]社科院專家:養老金制度改革沒必要沒完沒了試點
- [ 12-24]社科院:中國維護周邊安全與穩定的挑戰在增大
- [ 12-24]社科院黃皮書:不能排除釣魚島危機升級風險
- [ 12-13]社科院報告: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 [ 12-06]社科院預計今年中國GDP增速將達7.7%
- [ 12-06]中國社科院2013年《經濟藍皮書》發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