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國企是2013屆畢業生最愿意去單位(圖)
2013-01-16 07:21?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析 轉型風險催生求穩心理 資源富集誘發編制情結 “非編制不要”的心態之所以盛行,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教授看來,與就業市場供大于求的大背景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有關。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為體制內工作帶來了較高的社會聲譽,今天的環衛工人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環保局長。”文東茅說。 而社會的急劇轉型所帶來的職業選擇風險,加劇了人們“求穩圖安”的心理。“體制內的工作因為穩定、未來可預見,成為規避風險的極佳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說,“同時體制外工作的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完善,升遷渠道很受局限,這就可能迫使一個研究生寧愿選擇環衛工這樣的邊緣崗位,也不愿意進入薪酬較高的私企。” 一方面是社會保障的缺失,另一方面卻是體制內部門的“過度”保障。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小章認為,目前中國的制度環境使資源高度集中于公權力部門。而個人找工作的標準,多是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體制內為求職者提供了體制外無法獲取的資源,顯然更為誘人。 所以,有網友認為,大學生熱衷報考公務員,不過是基于現行資源配置傾斜體制內部門而作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不宜過度指責。 體制內心態不僅是中國的熱議話題,還具有世界語境。李家華認為體制內心態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包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區都有這種情況。 據了解,在香港,公務員同樣也是大學畢業生熱捧的鐵飯碗。以2010年為例,香港特區政府推出5154個職位,共接到超過65.5萬份申請,相比內地“國考”毫不遜色。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行政學教授黃偉豪表示,香港大學生對公務員的崇拜尚算理性,與內地的“國考熱”不是一回事。 黃偉豪解釋道,一來,香港大學生在報讀專業時已對未來有了初步職業規劃,報考公務員的學生多為政治行政系或公共管理系的大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公務員的興趣并不高。二來,公務員的福利待遇雖然不俗,但在香港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就業取向多元化的大環境下,從事其他工作也可以達到相當的生活水準甚至更好。 |
相關閱讀:
- [ 01-10]重慶價值16億元國企土地被小私企以406萬元買走
- [ 12-24]廣西柳江國企老總報銷妻女旅游費 稱為補償家人
- [ 12-14]山西國企老總家被搶1078萬元 兩被告被重判
- [ 12-04]“國企壟斷遠遠不夠”不合時宜
- [ 11-26]湖南國企違建高爾夫球場 國土局稱領導定沒辦法
- [ 11-23]國資委: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正積極推進
- [ 11-21]國企的首要任務不應是“翻番”
- [ 11-13]直面國企改革三大熱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