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國企是2013屆畢業生最愿意去單位(圖)
2013-01-16 07:21?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解 安逸心態可能扼殺創新力 靠法治擠掉編制多余水分 “編制”情結,看上去只是個人選擇,然而它會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對社會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王小章認為,優秀人才過度集中于公職部門,可能令其他行業淪為人力資源的洼地,致使人才供需結構不均衡,最終可能導致個人的最優選與社會的最優需之間不能有效匹配。 縱容“編制”情結更為嚴重的后果,是扼殺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西南政法大學社會法學教授陳布雷認為,在法治社會中,公務員只需循規蹈矩即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升遷。但是,真正的一流人才應當去更具挑戰性、創造性、高收益的崗位,這樣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 社會創新的制約威脅,不只是中國在面對,即使在市場機制比較健全的韓國,公務員熱也引發了本國輿論的擔憂:太多的青年追求穩定,可能導致國家失去創新力和發展力。 “體制內對于創新價值的鼓勵不足,而大學生也看不到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這就讓社會越來越遠離創造性。”李家華說,“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尤其在強調創新的中小企業,急需優秀大學生的加盟。” 但是,目前中小企業卻遭遇了“人才荒”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表示,現在大學生都不愿意到中小企業去,因為中小企業在薪資、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業和國家機關規范。 “我們依然需要通過改革用工體制,將體制內崗位所附加的不正當利益剔除,為體制外崗位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之招工、用工逐漸規范,拓寬和延伸升遷通道,如此才能引導就業正常化。只有真正實現不同工種、不同崗位的同工同酬,只有實行相對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使人們擺脫對體制內的盲目留戀。”陳布雷說。 有人建議,政府應制定政策,加強引導,讓年輕人摒棄非編制不要的心態,鼓勵他們走入市場,在充分競爭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定位,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然而,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只是治標之策。“體制機制的修補及對青年就業觀念的引導只能治標,我們要從根上將體制內部門拉回合理的性價比區間。”建立法治社會,用制度約束公權力,被王小章視作扭轉心態的根本之道。 他建議,要將公權力置于法律法規的監督與制約之下,還應該使之受到民眾監督,建立公權力與民眾之間的制度化聯系,“只有這樣,人才的職業選擇才會更加多元,主動分流才能成為可能。” |
相關閱讀:
- [ 01-10]重慶價值16億元國企土地被小私企以406萬元買走
- [ 12-24]廣西柳江國企老總報銷妻女旅游費 稱為補償家人
- [ 12-14]山西國企老總家被搶1078萬元 兩被告被重判
- [ 12-04]“國企壟斷遠遠不夠”不合時宜
- [ 11-26]湖南國企違建高爾夫球場 國土局稱領導定沒辦法
- [ 11-23]國資委: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正積極推進
- [ 11-21]國企的首要任務不應是“翻番”
- [ 11-13]直面國企改革三大熱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