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解放戰爭時期跨區作戰、戰役協同趨勢 70個軍番號演變>>> 1948年始設70個軍番號 適應解放戰爭時期跨區作戰、戰役協同趨勢 1948年始設70個軍番號 1948年之后,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猛烈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部隊開始跨區作戰,不同戰略區的部隊逐步進行戰役協同。比如,1948年8月,華東野戰軍主力、華北軍區一部已實現跨區作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部隊總兵力也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整體作戰態勢表明,解放軍更大規模的跨區作戰和不同建制部隊之間的戰役協同成為發展趨勢,迫切需要統一指揮、統一編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統一的后勤保障體系。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軍500萬,在解放戰爭第3年開始實行正規化建設任務。 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于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稱:“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后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這就是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的番號由來。 70個軍番號只用了67個 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這樣,先后使用了57個軍番號。后來又使用了10個軍番號。 70個軍番號至今尚未使用過的有3個,它們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番號使用中的4件軼事>>> 二野增加番號 三野變更番號 1 二野要求增加番號 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戰軍向中央軍委提出增加軍番號。劉伯承和鄧小平致中央軍委電稱:擬將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江漢之十二縱隊各編一個軍,皖西部隊編一個師,唯規定給中野之番號已滿額,請予以規定。中央軍委接電后,電令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江漢之第十二縱隊等部隊合編為湖北軍區。 2 三野變更番號使用 1949年1月29日,華野前委給華東局和總前委電文中,可以看出對吳化文、何基灃、張克俠等起義部隊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番號的變更情況。電文中是這樣說的:“為了使吳化文、何基灃、張克俠各部起義軍隊得到迅速改造,并以便解決干部問題,經我們討論以魯中南縱隊與吳化文部合編為三十五軍,以渤海縱隊與張克俠部合編為三十三軍,以江淮兩個旅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三十四軍。當陳毅同志從華東局回來前,本擬以十二縱與何基灃部合編,但因十二縱已組成三個師,且將來主力南渡,尚須留兩個軍于江北,故仍以將江淮之兩個旅也上升與何基灃部合編為宜。……”華東局和總前委采納了華野前委意見,并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準。由此,原本將華野第十二縱隊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一個軍的番號,變更成了華野第十二縱隊單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 |
相關閱讀:
- [ 01-14]少將:中國已多次派無人機赴釣魚島執行任務
- [ 01-03]何清成接替劉粵軍升任蘭州軍區參謀長
- [ 11-25]解放軍駐港部隊順利完成第十五次輪換任務
- [ 11-25]解放軍駐港部隊順利完成第十五次輪換任務
- [ 11-22]解放軍22位高級將領履新 更關注海洋太空與網絡
- [ 11-16]解放軍: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
- [ 11-11]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新要求 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 [ 10-26]中國人民解放軍四總部新任領導簡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