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讓文化活力迸發
2013-02-25 10:35? 張 賀?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文藝創作拼創新,走進生活出精品 投資僅3000萬元卻創下了12.36億元票房,國產影片《泰囧》創造了“奇跡”。但《泰囧》并非唯一,此前國產影片《失戀33天》、《瘋狂的石頭》等已經實現“低成本、高回報”,在大片云集的競爭里殺出一條新路。內容上貼近生活、接地氣,營銷上全媒體、網絡化,一系列創新使國產影片的競爭力大為增強。 中國電影票房從60億元突破百億元直至2012年170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高速增長的市場使國產影片的數量始終保持在500部以上,但顯然“只有創新、只有精品才能生存下來”,這已經成為國內影業的共識。 電影導演翟俊杰說:“十八大報告里有這樣一句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這對我們電影工作者來說,就是由產量的繁榮向質量的高度發起沖擊。” 記者從國家廣電總局了解到,為推動影視劇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今年將繼續把加強創作作為工作著力點,重點推出優秀劇本獎勵基金、影視劇創作人員培訓“百人計劃”、優秀作品推薦播映等新舉措、新辦法。 在聯系采訪中國音協副主席徐沛東時,他正在趕往淮安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在他看來這既是文化為民服務,也是藝術工作者收集素材、接地氣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音協每年都要組織會員下基層采風。“不要認為有網絡了,有錄音設備了,傳統的采風就失去意義了。”徐沛東說,“我們組織幾次活動以后,這些創作者感受很深。有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實地采風與你在電視上、報刊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從別的渠道所選的創作素材,讓人感覺不踏實。所以貼近老百姓,就必須深入老百姓,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創作原則。” 徐沛東快人快語:“現在我國每年創作大概30多萬首歌曲,但老百姓認可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東西將被歷史淘汰。如今這么好的發展環境,沒有一些留得下的作品,我覺得對不起這個時代。所以,精品意識對我們文藝家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已經成名的這些大家,也不能怕失敗,必須創新,必須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 國家對文化創新的重視也有了具體體現。記者從文化部獲悉,為鼓勵創作,文化部會同財政部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家個人和文藝團體皆可申請。2012年該基金已落實2億元,今年安排了3億元,“十二五”期間總規模將達20億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