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制的時代印記--回放十一屆全國人大五年歷史瞬間
2013-02-28 11:26? 霍小光、周英峰、周婷玉、崔清新?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題:民主法制的時代印記——回放十一屆全國人大五年歷史瞬間 (記者霍小光、周英峰、周婷玉、崔清新) “通過!”——這是不懈努力的結果。加快立法步伐,一批支架性法律出臺,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實效——這是堅持探索的目標。專題調研、專題詢問、專門聽取預算執行報告,人大監督不斷取得新成效。 履職——這是人民賦予的權力。成千上萬件議案建議凝結代表心血,每一件回復、辦理,回應民主民生關切。 回顧十一屆全國人大任期的五年,一個個難忘瞬間,為中國民主法制建設新跨越刻上鮮明的時代印記。 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依法治國邁向新階段 【歷史瞬間】2011年3月10日,人民大會堂再次見證歷史時刻——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支撐法律體系“大廈”的,是以憲法為統帥的240余部現行法律、700多件行政法規以及8000多件地方性法規。 “這是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的標志性成果。改革開放之初‘無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說。 社會保險法、侵權責任法、選舉法、刑事訴訟法……五年來,十一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快立法步伐,審議法律草案等93件,通過86件,一批支架性法律出臺,確保了法律體系如期形成并不斷完善。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這意味著繼‘法律體系’之后,‘法治體系’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徐顯明說,“法治體系”的目標應該是實現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法治化。 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更高目標再出發…… “保障人權”彰顯立法為民 “同票同權”開啟民主新時代 【歷史瞬間】“新年希望一切有個新的開始。”2013年的第一天,重獲“自由”的交通肇事案嫌疑人李某站在看守所門口感慨。這一新開始得益于當天正式施行的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 遵循刑事訴訟法關于防止超期羈押的規定,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為李某辦理了取保候審。這體現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回首五年,“保障人權”的立法理念進一步彰顯—— “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總則,從“人權入憲”到“人權入法”,意義重大深遠。 回首五年,“同票同權”推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修改選舉法,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第一次從制度層面明確取消城鄉差別,使公民政治權利更加平等;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切實保障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一點一滴,折射民主政治前進的軌跡。 回首五年,“民生情懷”融入立法實踐—— 制定行政強制法、修改國家賠償法,強調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和對公權力的制約;制定和修改社會保險法、食品安全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法制軌道。 |
相關閱讀:
- [ 02-26]十二屆全國人大2987代表選出 經審查資格均有效
- [ 02-25]十一屆全國人大任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 [ 02-20]全國人大法律委:行政處罰法修改建議將繼續研究
- [ 01-22]三名女大學生為反家暴攜萬人簽名信送遞全國人大
- [ 12-29]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明年3月舉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