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制的時代印記--回放十一屆全國人大五年歷史瞬間
2013-02-28 11:26? 霍小光、周英峰、周婷玉、崔清新?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法律草案公布成為常態 征求民意推動科學民主立法 【歷史瞬間】2011年5月20日,湖北一家水泥公司的銷售員羅遠景和15位社會公眾代表一起出席全國人大立法座談會,充分表達他們對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意見:“提高個稅起征點對我們工薪階層來說,可以大大改善生活。” 在中國人大網上,有8萬多網民針對這一法律草案提出23萬多條意見,創下當時立法征求意見數量之最。 2011年6月30日法律草案交付表決時,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大幅提高到3500元。全國6000萬人因此不再納稅,稅負減少約2000億元。 “這是經過充分審議、反復研究后作出的重要調整,背后是對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審慎考量。”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說。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不斷拓展開門立法的新途徑,成為本屆全國人大立法工作一大特色。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委員長會議鄭重提出:凡是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原則上都在中國人大網上公布,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使法律草案公開公布常態化。 五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向社會公布48件法律草案,共有30多萬人次提出近180萬條意見。 7萬、10萬、30萬、55萬……從社會保險法、車船稅法,到預算法、勞動合同法,近年來屢創新高的意見數量成為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動注腳。 三年九場專題詢問 數十位部長到場“應考” 【歷史瞬間】“為規避風險和責任,學校不惜舍棄春游、運動會甚至體育課,請問如何看待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近期連續發生校車安全事故,請問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到底如何維護和加強校園安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索麗生向有關部委負責人連續發問。 這是2011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的一幕。 “詢問”是人大監督的法定形式。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開“專題詢問”先河。 從“問錢”“問糧”“問醫”“問房”,到“問水利建設”“問飲水安全”“問國企改革”,無一不是群眾關注的熱點、政府工作的重點。 “委員們的提問有水準、有深度,是對我們工作強有力的指導和推動。回答問題是責任,更是承諾,讓我們不敢懈怠。”回憶起一年多以前的那次專題詢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頗有感觸。 通過專題詢問,一些長期存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難點問題得以解決。 回顧五年,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還聽取審議了國務院和“兩高”的70個工作報告,檢查了21部法律的實施情況。人大依法監督的方式不斷豐富、實效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監督制度的基礎進一步夯實。 農民工首進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代表議案建議件件有回復 【歷史瞬間】2008年3月7日,身著正裝的胡小燕,坐在溫家寶總理對面說出了心里話:政府應該優化農民工就業環境,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這個瞬間我永遠難忘。”作為首批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農民工,胡小燕希望“能有更多的農民工代表,讓我們的聲音更洪亮。” 胡小燕的希望成為現實:剛剛當選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工代表數量增加到31名,是五年前的10倍。更多農民工走進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正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的印證。 胡小燕代表在過去五年中,共提交了20份建議,件件都與農民工相關,其中不少建議已經得到落實。 提出議案建議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重要形式,督辦代表議案建議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工作。 關注收入分配改革、推進資源稅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五年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每年都提出議案建議數千件,幾乎件件有回復、事事有督辦,其中大部分已經解決或計劃解決。 當選不負重托,履職擔當民意。 2013年2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后一次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鄭重地按下表決器,通過了關于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代表資格的審查報告,確認代表資格全部有效。 2987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將肩負人民的囑托,響應時代的召喚,在民主法制建設的道路上繼續奮力前行。 |
相關閱讀:
- [ 02-26]十二屆全國人大2987代表選出 經審查資格均有效
- [ 02-25]十一屆全國人大任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 [ 02-20]全國人大法律委:行政處罰法修改建議將繼續研究
- [ 01-22]三名女大學生為反家暴攜萬人簽名信送遞全國人大
- [ 12-29]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明年3月舉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