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雷鋒一直在身邊
2013-03-01 10:16? 陳 原?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他的力量可以超越時空 在青島老工人王友青的記憶里,毛主席親筆題詞發表后,學習的熱潮立刻席卷全國,人人高唱“學習雷鋒好榜樣”,個個學雷鋒、見行動,《雷鋒日記》、《雷鋒故事》迅速傳遍千家萬戶,大家爭當無名英雄。 王友青所述,正是1963年之后的中國大地。從工廠到農村,從學校到機關,從科研單位到兵營,無論是錢學森這樣的大科學家,還是王友青這樣的普通工人,學雷鋒頓時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大批雷鋒式的模范人物誕生了。舍生忘死的歐陽海和王杰、在暴風雪中保護集體羊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頭部負傷不下火線的海軍戰士麥賢德、“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為搶救36名少年而攔截驚馬英勇犧牲的劉英俊曾在日記中寫道:雷鋒啊,我的戰友!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續;你的熱血,在我身上沸騰。 雷鋒精神是否過時?改革開放以后,確實有過這樣的發問。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當人們更渴望精神的力量,更期盼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系時,人們重讀雷鋒,重新發掘雷鋒精神的內涵,卻發現,雷鋒精神是一座道德的富礦。“學雷鋒,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代新人”、“在新長征中發揚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學雷鋒精神,做四有新人”,這些報刊標題和發言主旨,讓我們體味到,盡管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物質條件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雷鋒依然是中國道德星空中的最美星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呼喚雷鋒精神,一直是全社會的最強音;雷鋒始終是各行各業的道德表率、人們心目中的最高榜樣。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雷鋒活動一直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實施,從文明城市、文明單位的創建,到中國公民道德論壇的舉辦,再到全國道德模范的評選,如何弘揚雷鋒精神一直是熱議的話題。 “雷鋒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續”這句話來自第四軍醫大學的大學生張華。1982年,他為救一位不慎落入糞池的老農民而犧牲。20世紀90年代,一名普通的水電維修工徐虎,十多年如一日,背著工具箱,奔波于6000多戶居民中間,修電路、通水路、掏馬桶,每天都重復著相同而瑣碎的工作。因為他和雷鋒有很多共同點,人們稱贊他“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雷鋒之歌”。 從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到今天,是中國社會巨變前行的50年,由封閉而開放,由貧困到富足,但學習雷鋒卻唯獨不變。可以說,雷鋒精神所蘊含的道德價值、思想財富,跨越時代,歷久彌新。 |
相關閱讀:
- [ 02-27]外國人在京學雷鋒引小學生過馬路(圖)
- [ 02-27]遼寧發現雷鋒留言手跡:為了完成黨的事業 我留幾句話
- [ 12-06]40歲女子欲改名“學雷鋒”被拒 狀告派出所被駁
- [ 08-21]七旬畫家制雷鋒卡贈送讓座人 半年遇120位好人
- [ 07-20]北京中小學9月開講北京精神 推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 [ 05-18]“海口雷鋒”高調曬事跡 稱做好事就不怕說出來
- [ 05-10]“巴西雷鋒”東莞反扒遭圍毆國人袖手旁觀引反思
- [ 03-23]文化部要求公共文化機構創新形式 開展學雷鋒活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