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門制改革需層層突破 “實際作為”是成敗關鍵
2013-03-04 11:56? 宋世明?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鄧宇虹 鄧宇虹 |
分享到:
|
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的層層突破 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不是“一步不進”,而是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大部門制改革以職能轉變為核心,既要審時度勢,又要把握時機。 2008年3月,第一輪大部門制改革在萬眾矚目中高調啟程。此后的5年間,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的相關改革持續推進。時至今日,探索建立大部門制依然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改革的下一步將落子何處,是觀察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整體走向的一扇窗口。 頂層設計,是改革者主動地對改革進行規劃的行為,也是事關大部門制改革成敗的主觀條件。然而大部門制改革的成敗,不僅取決于主觀條件,也取決于客觀條件。大部門制的建立與運行,亦需主客觀兩方面的支撐條件。 突破口在哪里 十八屆二中全會再一次提出,“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那么,下一步探索建立大部門制的突破口在哪里?這要充分考察大部門制所依托的客觀條件。 首先是經濟條件。市場經濟為大部門制提供物質基礎,大部門制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組織支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現代意義的大部門制不可能建立起來。部門分行業、按產品的種類設置,是計劃經濟條件下機構設置的基本依據與基本規律。如1981年蘇聯設置的64個部委中56個是經濟部門;1981年中國國務院100個部門中52個是專業經濟部門。 然而,是否有了市場經濟就一定有大部門制?也不一定。資源配置方式對政府組織架構及其部門設置具有決定作用,而基于我國現階段特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還沒有完全發揮基礎性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探索建立大部門制力度比較大、運行比較順利、效果比較明顯的地區,多數出現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東部沿海。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將會日趨具備實行大部門制的經濟基礎。 事實證明,政府越是超越于微觀經濟活動,越是專注于履行公共管理職能,較少的政府組成部門就越容易覆蓋政府基本職能。這也是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較高的國家普遍采用大部門制的經濟根源。當前,政府職能的轉變程度,成為了探索大部門制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就要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改革工商登記制度,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其次是社會條件。大部門制是政府職能的載體,而政府職能歸根結底由社會需求決定。因此,社會需求強度決定大部門制改革優先選擇的領域。比如,為什么美國在1967年有機整合了8個部門的職能建立了運輸部?原因在于,當時美國部門割據的交通管理體制使得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為了提高交通安全的程度,美國被迫建立了大交通體制。 |
相關閱讀:
- [ 03-01]北京交管部門:全國兩會車隊將取消警車帶路
- [ 03-01]新京報:“假日火車免費”非民眾所需
- [ 02-28]沈陽:3月1日起不避讓救護車罰200扣3分
- [ 02-28]氣象部門稱將完善應急聯動機制以應對極端天氣
- [ 02-26]福山房管部門回應產權“縮水”:相關手續是后補
- [ 02-26]福州一開發商以提升景觀為由私自移樹 將被重罰
- [ 02-25]浙江一企業高管曬奧迪A7飆車230碼 交警介入調查
- [ 02-25]安徽一男子為救人連闖3處紅燈 獲交警部門免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