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吁城鎮化須注重大遺址文保
2013-03-04 12:14? 孫自法?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鄧宇虹 鄧宇虹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考古專家吁城鎮化須注重大遺址文保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目前大遺址保護、研究中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缺乏對大遺址狀況的全面了解”、“中國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研究員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在兩會上提交這兩方面問題的議案。 王巍介紹說,大遺址是考古工作的專有名詞,“不僅僅是規模大,而且意義重大”,一般專指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若干個節點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遺址,包括歷代的都城,夏商周王朝之前的一些區域文明中心或中心的都邑。 中央財政“十一五”投入資金約20億元人民幣用于大遺址專項保護,以首批100處大遺址項目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一批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啟動。“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全面提升大遺址保護展示水平,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導意義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立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中央財政預計投入專項保護資金100億元。 “現在的情況是大遺址保護錢很多,但用于勘探的錢很少。”王巍指出,由于缺乏對大遺址狀況的全面了解,只知道大體范圍,不知道準確范圍,更不知道地下的詳細布局,這種情況下大遺址的保護很難做到有的放矢,也無法滿足制定保護規劃的需求。 即使是所謂考古工作基礎較好的著名古遺址,同樣缺乏系統性認識:殷墟遺址考古工作持續近一個世紀,但迄今仍未完成全面系統的考古勘探調查工作,致使殷墟遺址的整體布局仍有大量遺漏;秦始皇帝陵陵區約5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內,除少數以往工作地點外,大量區域屬性尚屬未知。 王巍希望中央財政建立大遺址考古專項經費,專門用于大遺址項目的全面科學勘探,以現代科技和傳統考古勘探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遺址和墓群等進行系統調查,全面摸清各個遺址的保存狀況、初步廓清各個遺址地下文物分布和埋藏情況,在此基礎上逐步建成全國大遺址信息數據管理系統。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城鎮化必然涉及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換言之,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王巍分析稱,經濟活動和城鎮建設是影響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因素,以大遺址為例,中國的大遺址按照相對于現代城鎮的位置可分為城區類、城郊類和遠郊類,各類型遺址所面臨的壓力大體與距離城鎮關系成正比,和現代城鎮關系越密切則壓力越大。 千百年來越是古代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區也往往是近現代的經濟發展相對超前的區域,傳承關系清晰而緊密。從城市建設和城市特色的角度看,“越是傳統的、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的國度里,面對同質化的城市設計和建設,批評之聲雖一直不絕于耳,但城市建設過程中代表城市文化特質、闡述和實證城市生長軌跡的歷史文化遺產正逐步被蠶食殆盡。 王巍呼吁將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作為城鎮化建設項目等前置審批的必要程序,并在建設項目實施全過程中有效落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 |
相關閱讀:
- [ 05-21]山東斥百億元啟動88項工程保護中國“大遺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