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利用后發優勢 我們有潛力維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長
2013-03-07 10:1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商務部國際商報記者]我有問題想提問林毅夫林委員,其實剛才厲老也說,判斷我們的國民經濟發展,今年7-8%,以后將是常態,其實您在以前就作過這個判斷,請問您作出國民經濟增速是8%以上,并且將至少持續20年是基于什么分析判斷出來的?另外,您曾在世界銀行工作,您對今年的世界經濟形勢的復蘇情況是怎么判斷的,今年會不會比去年更好一點,歐美的這些潛在性的不確定風險,比如意大利、美國財務上限,您對他們的風險是如何看待的?謝謝。 [林毅夫]很高興有機會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從世界銀行回來以后,談到中國還有保持8%的增長的潛力20年,媒體有很多報道。代表們對在當前的國際跟國內的經濟情況之下,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很關心。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比較完整地闡述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們知道,經濟的增長靠的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換代,這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從歷史研究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在十八世紀以前,經濟增長速度是非常慢的,他們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長只有0.05%,要1400年的時間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這100年的時間,經濟增長速度突然間增加了20倍,人均收入的增長從每年只有0.05%躍升為每年1%,人均收入增長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從1400年降低到70年。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100多年的時間,他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又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長所需要的時間從75年降為35年。 為什么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產生這么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因為在十八世紀中葉的時候出現了工業革命。我們知道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造成它們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對發達國家來講,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非常重要,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的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是驅動一個國家長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但是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有一個優勢,叫做后發優勢。我前面談到發達國家過去這100年來,平均每年的人均收入增長是2%,加上人口增長1個百分點,所以他們平均經濟增長率大概是3%。但是發展中經濟體,如果懂得利用在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上的后發優勢,那么可以一倍于或者兩倍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來發展,而且可以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從統計資料來看,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13個經濟體每年經濟增長達到7個百分點或是更高,維持了25年或是更長。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變成了這13個經濟體當中的一個,這也就是過去30多年,我們每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可以達到9.9%的原因。但是現在往前展望,中國維持這種比較高速的增長到底還有多大潛力呢?那就要看我們的后發優勢還有多大。衡量這個后發優勢的很好指標是,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人均收入水平,這就代表這個國家平均的勞動生產力,反映的是這個國家平均的技術和產業水平。我們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發達國家,像美國20%左右,這跟日本在50年代初和美國的差距是一樣的,和新加坡在60年代中跟美國的差距水平是一樣的,跟臺灣在70年代中跟美國的差距、韓國在70年代中跟美國的差距是一樣的。我前面談到這四個經濟體,日本在同樣后發優勢的情況下,從50年代初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從60年代中利用這個后發優勢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長,臺灣利用這個后發優勢維持了20年每年8.3%的增長,韓國利用這個后發優勢維持了20年每年7.6%的增長,我談到的日本、新加坡、臺灣、韓國,它們也是我前面提到的13個經濟體之一。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一樣的,如果他們利用這個后發優勢,可以維持而且實際上實現了20年每年7.6%-9.2%的增長,我相信,利用同樣的后發優勢,我們應該有潛力維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長,當然這只是一個潛力,要挖掘這個潛力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難,但如果把這個困難克服了,這個潛力也就可以實現了。 |
相關閱讀:
- [ 03-06]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經濟體中“風景這邊獨好”
- [ 03-05]林毅夫: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至少可達1.2萬美元
- [ 03-05]林毅夫:中國發展中的腐敗等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
- [ 02-25]發達國家貨幣競相貶值 貨幣戰疑云重重
- [ 01-29]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 歐洲經濟面臨最嚴重困境
- [ 01-25]報告稱2013年全球經濟將緩慢回升 增長步伐加快
- [ 01-11]全球經濟自由榜:中國僅排第136
- [ 11-20]中國前十月進出口額同比增長6.3%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