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調整傳遞鮮明信號:職能轉變是最大核心
2013-03-10 10:37? 劉錚、衛敏麗?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林雯晶 |
分享到:
|
? (兩會新華時評)機構調整傳遞鮮明信號:職能轉變是最大核心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劉錚、衛敏麗)在廣泛關注之中,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10日正式亮相。從中,人們不僅讀出了鐵路、食品安全等領域機構調整的突出亮點,更看到了政府職能轉變這一核心要義。 此輪機構改革,積極回應社會的強烈關切,讓人們看到了勇于革新的堅定決心,也傳遞出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更加重視社會和諧的積極信號。特別是不再保留鐵道部,組建國家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這意味著,這一長期政企合一的機構終于實現分開。而整合食品安全監管職能,成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則讓百姓看到了吃得更安全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透過此輪機構調整變動,政府職能轉變的目的清晰呈現。機構數量的減少、大部制的推行,并非簡單追求機構的合并和數量的減少,目的在于簡政放權、明確責權,改變一些機構存在的職能越位、錯位、缺位問題,解決一些機構的推諉扯皮、不作為、亂作為、陷于部門利益等弊端。 對于老百姓而言,機構數量的多少,以及名稱、級別、職責分工的變化并不是最重要的。用一位來自基層全國人大代表的話來說,最重要的是政府辦事是不是“痛快”了,服務態度是不是變好了,這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減少行政審批,把政府從微觀經濟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強化市場監管,是企業和老百姓共同的呼喚,也是防腐之策。這次提出的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將為企業的設立和生產經營創造更加寬松、便捷的條件,激發創業,激活經濟。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的“短板”亟待補齊。人們注意到,這次提出的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為的就是讓人民群眾依法通過社會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有利于更好發揮主人翁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方案出臺,有亮點,有深意,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目標任重道遠,必須充分認識到其復雜性、艱巨性,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迎難而上,才能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
相關閱讀:
- [ 03-10]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擬減少4個
- [ 03-08]機構稱成品油新機制將使國內告別低油價時代
- [ 03-06]民營醫療機構快速發展 代表委員“把脈”社會辦醫
- [ 03-05]委員熱議常委會工作報告:重要機構 重要組成 重要力量
- [ 03-04]代表建議大醫院辦社區醫療衛生機構 實現階梯就醫模式
- [ 03-01]內地民辦孤兒收容機構共878家 過半孤兒沒有國家補貼
- [ 02-28]溫州被曝又現虐童事件 早教機構回應與家長私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