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整彰顯大決心 中國冀望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2013-03-10 14:33? 石巖?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大調整彰顯大決心 中國冀望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中新社記者 石巖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10日公布,其力度之大超出外界預期,而其對于職能轉變前所未有的強調,使這份更加完備的方案足以承載中國釋放更多改革紅利的冀望。 此前,這份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草案,在傳言中一度被簡單理解為“大部制”。誠然,依照該方案,國務院正部級機構將減少4個,包括鐵道部在內的一些部門將不再保留,可謂“大手筆”。但透過機構數量的變化,應看到是更深層面的政府職能轉變,其間釋放出的改革信號,更值得品讀。 譬如,《方案》提出,實行鐵路政企分開,不再保留鐵道部。這標志著中國最后一塊政企合一的堅冰或將雪融,此舉的意義,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再如,《方案》明確,將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重組后的國家海洋局將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此舉將有利于海上統一執法、提高執法效能,進而服務于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 “我們的思路是,抓住重點問題,既鞏固以往改革成果,又著力破解重大難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參與《方案》制訂的官員對中新社記者透露,“對條件成熟、形成共識的就先推進。” “事實上,機構調整是服務于職能調整的,后者才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指出,相較于很早之前就被置于聚光燈下的機構改革,該方案有關職能轉變的內容盡管“低調登場”,但其影響卻遠大于前者。 前述不愿具名的官員也透露,他們曾一度考慮過將方案中的“職能轉變”置于“機構改革”之前,后因考慮到方案在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時,機構改革“更屬于全國人大管理范疇”,才定為現名。 資料顯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務院機構已先后經歷了六輪改革,這些改革均將機構改革作為重點。“1988年那次機構改革以后盡管強調了職能轉變,但也是通過機構改革(的方式)來進行。”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說,“這次把它(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很大的一步。” 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政府權界仍不夠清楚,還是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承擔了“無限責任”。 “本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可以說是抓到了要害。”前述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者說。他并介紹,本次改革重點在于“三個放權”,即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和向地方放權。體現了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繼續簡政放權”的要求。 如,《方案》提出,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將有望使民眾依法通過社會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有利于更好發揮民眾主人翁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的同時,《方案》亦強調了政府的“收”,具體表現在“三個加強”——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收”“放”之間,不僅約束了政府在放權過程中作“甩手掌柜”,出現部分領域的管理真空。更重要的是,這使得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四者的權責關系得以理清,有利于四者嚴守分際,各負其責。 作為《方案》的一大亮點,“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的表述意義亦不可小覷。“形象一點說,基礎性制度建設就是國家治理中的基礎設施,”薛瀾說,“這意味著國務院組織機構的職能配置及運行方式有了法治基礎,同時,還可以將很多不良現象(如“房腐”)在初露端倪之前得以遏制。” “這一方案無疑是讓我們振奮的,正是因為它的全面性。”薛瀾說,“但方案一旦通過,接下來的工作會更艱巨。一則部門的調整牽涉到人員的變動;二則如何規范政府的有序退出和加強監管,以避免‘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覆轍;最后還要特別注意理順地方與中央的權責分配。”(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