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委員熱議題:大部求變 穩筑城鎮 中國治污
2013-03-12 14:54? 吳鴻亮?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1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閉幕。本次會議,三大新議題最受政協委員關注:“大部制”改革、新型城鎮化與美麗中國。 其中,“大部制”改革要回應社會對行政改革的期待;城鎮化關乎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則是當下民眾最切身的憂慮。 短短9天會期,全國政協委員把最強“火力”聚焦在此,他們的職責不僅是匯聚民意、獻計獻策,更要對決策者示警。 全國政協專門組織以“新型城鎮化”與“城鄉污染”為題的現場提案辦理,讓中央部委決策者與政協委員面對面“交鋒”,其中不乏火花與承諾。 更重要的還在未來,政協委員能否鍥而不舍追蹤議題,官方能否重視意見解決問題,這樣的互動值得民眾關注與期待。 大部求變:關鍵給老百姓方便 作為今年兩會最大懸念,“大部制”改革在10日揭開面紗。鐵道部、海洋局、廣電總局等部門均涉及其中。對此,委員們最關注的是:改革如何將紅利落到民間,給老百姓方便。 全國政協委員、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說,該機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概已變動8次,“部門合也好分也好,要根據它的功能來定位”,最關鍵是給老百姓方便,對國家發展有利。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黃文平表示,此次改革突出簡政放權,就民間反映強烈的投資權、規劃權高度集中的問題,著力推進向市場、社會放權,具有深遠意義。 “希望改革能讓醫院得到更多便宜、有效的藥物”,浙江省政協副主席蔡秀軍說,他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都覺得藥貴、效果一般,對老百姓不公平。機構調整后,如果管理得好,會讓老百姓增加對食品和藥品的信心。 穩筑城鎮:防范風險守護農村 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一屆領導集體的“雄心壯志”,海內外學者也大多認同,城鎮化將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最大潛力。 然而,無論世界還是中國過去的城鎮化進程都很難十全十美。借鑒歷史經驗,防范城鎮化可能帶來的風險,是委員們最關心的話題。 經濟學家李稻葵說,城鎮化是上億農業人口過上現代化生活的“唯一”途徑,但二三線城市大量“鬼城”已是教訓,勿把“城鎮化”變成新一輪的“造城運動”。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為農民“請命”:“如果城鎮化過程變成了剝奪、損害農民利益的過程,這個成就不可能持久,社會也很難安定。” 陳錫文認為,城鎮化必須“邊還欠賬邊推進”,著力于解決農民進城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問題,更加強調城鎮化的質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帶著保護農村文明的提案而來,他認為城鎮化意味著和鄉土文化的分離,建議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注意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 中國治污:法律利劍拯救環境 環境到了需要“拯救”的時刻。從PM2.5、地下水污染、農村污染到土壤污染信息公開,環保治污的方方面面,都是委員們最憂心的話題。 朱燕來說,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出發點,是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與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為子孫后代考慮。朱燕來表示,未來會考慮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方面給出提案。 如何治污,委員們的建議五花八門,但幾乎無一例外提到“立法”、“執法”,包括修訂環保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制訂土壤污染防治法。環保部污染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說,“一部法要像劍一樣懸在大家頭上”,“現在這么多人關心,希望更多人呼吁把法律修好”。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建議對環境污染“執法必嚴”,“治亂必須用重典,建議學習計劃生育,動真格、下決心,對地方政府實現一票否決!”莊聰生改編一首歌曲的歌名結束自己的發言:“我拿什么來拯救你,我們的環境。”這個答案就是“法律”。(記者 吳鴻亮) |
相關閱讀:
- [ 03-12]開啟新征程 點燃“中國夢”——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閉幕之際
- [ 03-12]截至2013年3月7日下午2時 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共提交提案5641件
- [ 03-12]代表委員:城鎮化不僅要找到錢更要用好錢
- [ 03-12]如何逃離“中國式求人”
- [ 03-11]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簡歷
- [ 03-11]刀述仁等299人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 [ 03-11]政協會議通過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常務委員候選人名單等
- [ 03-11]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新機構名字太長需要修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