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首入考核,指揮棒“棒”指何方?——代表委員呼吁改變文化畸形發展現狀
2013-03-12 16:21? 凌軍輝、傅勇濤、張麗娜?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凌軍輝、傅勇濤、張麗娜)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引發部分代表委員對新一輪文化項目“大干快上”的擔憂:文化創意園“有園無戲”,沒有創意產品,不能吸引受眾,反倒是地產開發紅紅火火。 一些代表委員呼吁,提升“軟實力”要遵循文化規律,發揮指揮棒的科學引領作用,以強盛文化加快實現“中國夢”! 園區遍地開花,掛“文化”之名行“地產”之實 借著文化大發展的“東風”,各地文化項目、文化園區開始“遍地開花”。一項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文化產業園超過萬家,僅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四五年間就建了300多個,乃至于一些區縣、鄉鎮也紛紛開建文化產業園。 “文化園里什么企業都有,同質化傾向嚴重。”全國政協委員高抒調研中發現,一些文化園區“掛羊頭賣狗肉”,名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際上多為商業辦公、休閑娛樂,靠地產開發、收取租金盈利。 在全國人大代表朱瑞蓮看來,由于特色不鮮明、規劃不合理等原因,一批“投資大、占地多、名頭響”的文化項目和產業園市場慘淡,有的“還未建好,已經夭折”。 2012年5月,耗資5000萬元、被稱作“全國最大古戲樓”的譚鑫培戲樓被曝演出成本高昂,一直處于“有園無戲”狀態。宜昌“中國三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歷經5年工期,最終不了了之。 在國家調控房地產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化”主題公園開建。有的投資上百億元的電影主題公園,計劃建設面積比香港迪士尼樂園大幾倍,由于占地多、分階段開發,被網民質疑是“赤裸裸的房地產開發”。 一些城市熱衷搞造型怪異的文化地標,反而成為“另類”。 “我們太急了,以為有了文化公園、文化地標,就有了文化。其實不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認為,文化創新“在質不在量”,核心在于思想、內涵和品質。 |
相關閱讀:
- [ 01-04]李長春: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 宣傳工作面臨挑戰
- [ 01-04]李長春: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 [ 01-01]邁向充滿希望的2012
- [ 12-17] 首都博物館聯盟倡議書
- [ 12-03]浙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年度考核一等獎
- [ 11-05] 中央宣講團在蒙皖宣講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熱烈反響
- [ 11-05]楊春光:讓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基層
- [ 11-01]中央宣講團蒞臨廣東 宣講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