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首入考核,指揮棒“棒”指何方?——代表委員呼吁改變文化畸形發展現狀
2013-03-12 16:21? 凌軍輝、傅勇濤、張麗娜?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量多競爭力弱,中國“故事”如何向世界表達?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 一些代表委員說,2009年國家把文化上升為“戰略性產業”以來,培育出了方特主題公園、麗水金沙等一批文化品牌。但是,受急功近利、粗放發展等因素影響,部分文化產業出現的畸形發展必須警惕。 “大而不強、輸出困難。”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引發代表委員關注。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但文化產業占比不足4%,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0%、美國25%的比例。中國每年拍攝600多部國產電影,七成沒有機會上映。2012年全國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中,華語電影只占三席。 事實上,相對于群眾的文化需求,中國的文化產品總量并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分析,目前國內文化市場存在著結構性錯位:一邊是文化產品質量不高,市場呈現“供大于求”;一邊是老百姓找不到好的文化作品,文化需求“吃不飽”。 “各地發展文化的熱情可以理解,但文化競爭力不能靠上項目、拼數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曾多次赴海外開展文化交流,深感中國文化影響力還不夠大。“中國要重塑文化內核,不僅滿足13億人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要走向世界。” “目前缺乏一種途徑和橋梁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橋梁的關鍵在人。”全國人大代表、蘇州昆劇院副院長王芳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歐美很多博物館的解說員雖然年齡偏大,但文化歷史知識淵博;國內的解說員大都年輕漂亮,但往往照本宣科。“文化生產者、傳播者的素質,決定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 高抒委員認為,一些收視率高、票房好的影視作品,缺乏文化內涵,難以給人積極的、向上的力量。“一個國家需要每年都有幾個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傳遞主流價值觀念,凝聚社會精氣神!” |
相關閱讀:
- [ 01-04]李長春: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 宣傳工作面臨挑戰
- [ 01-04]李長春: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 [ 01-01]邁向充滿希望的2012
- [ 12-17] 首都博物館聯盟倡議書
- [ 12-03]浙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年度考核一等獎
- [ 11-05] 中央宣講團在蒙皖宣講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熱烈反響
- [ 11-05]楊春光:讓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基層
- [ 11-01]中央宣講團蒞臨廣東 宣講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