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實現“中國夢”并非一片坦途
2013-03-12 19:13? 李志暉 張展鵬 沈洋?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如果僅憑GDP數字判斷,似乎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但當人們抬頭望見遮天的灰霾,或者爭相出國采購嬰兒奶粉時,又覺得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依然要假以更多時日。 在北京舉行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向人們講述了1000多公里之外六盤山地區的情況:近一半人口人均純收入不到2300元,有的貧困人口靠天吃飯,運輸靠肩挑手提,居住靠籬笆茅草,一些特困者家徒四壁,平時主要靠馬鈴薯充饑。 六盤山的貧窮只是中國諸多地區發展困境的一個縮影。一些GDP總量巨大的城市也出現了一種特殊社會群體——“蟻族”,即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他們居處偏遠且擁擠,生活精神壓力巨大,社會難以保障。 不少代表委員指出,盡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戰略機遇期,但許多風險和挑戰不容忽視。難以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貧富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以及“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三座大山”等,將是對新一屆政府的嚴峻考驗。 “富廣東還是窮廣東?”在兩會上,這個話題被廣東團的代表們反復提及。 2012年廣東GDP達5.7萬億元,繼續居中國首位,但“第一經濟大省”的閃亮招牌背后,粵東西北地區13個市的經濟增速都沒達到中國平均水平,其地方財政在交通、教育等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上常常捉襟見肘。 中國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按國際標準已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在全國政協委員、大連市政協主席肖盛峰看來,這并非意味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路一片坦途。他認為,眼下發展中最應注意的是解決“民生短板”問題。 “一些舊有的民生問題沒有跟上經濟發展步伐,得不到合理解決,快速發展中又有新問題不斷涌現,兩相糾纏導致最現實、最直接的不少百姓關切懸在半空?!彼f。 “要順利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把身邊的‘民生短板’一一補齊是關鍵。”肖盛峰說,“這既是政府工作的要點和難點,也是檢驗政府執政智慧和攻堅能力的‘試金石’”。 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這是民生需求中最基本的要素。但兩會期間,霧霾天氣再次襲擊中國中東部百萬平方公里國土。有委員呼吁:重霾之下,人民健康受到威脅,談何健康中國!連呼吸都不暢通,談何幸福中國! 一些長期積累的思想觀念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仍然存在,如不突破將制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全國兩會上,“發展與危機賽跑”是不少代表委員的共識,對此他們講述了多個案例: 一位海歸人員準備在國內創業時,最大的障礙是搞不懂“人際關系”,申報課題無法獲批;有企業家感慨,投資一個項目要過53個處室、蓋108個章,全程需799個工作日;由于一些官員手里權力太大且把權力看作撈錢工具,商業賄賂接踵而來,造成“一個老板絆倒一群官員”…… 對于中國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各界人士給出的解決方案各異,但有一個共識已經達成: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據測算,2020年中國內需規模有望達百萬億元,這將為中國保持7%至8%中速增長進而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但如果以政府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改革不能實現突破,如此巨大的內需潛力將難以釋放。他建議,從更高層次加強對全面改革的組織和協調。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對中國經濟發展抱有信心。對于人們擔心的“中等收入”陷阱,他說,要跨過這一陷阱,最重要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后,社會進入一個比較和諧的階段,再加上技術創新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我相信中國是可以度過的”。(李志暉張展鵬 沈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