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期待多方聯動 一星期不見,母親可好?三餐吃了什么,頭還疼嗎?電話這頭,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秀英委員仔細詢問著母親的近況。那頭接電話的,是聘來照看母親的保姆。她的母親今年83歲,生活不能自理。 和戴秀英委員一樣,年過半百的伊麗蘇婭委員常年照顧著患病的家人——偏癱的丈夫;幾十年前,為陪伴病重的老父,她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一個家庭出現失能老人時,會面臨巨大的困難。我國現有3750萬失能老人,根據中國傳統,居家養老還是最主要的模式。”湖南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代表建議,加大力度培養養老護理員,對其進行有計劃的專業輪訓,實現百分百持證上崗。同時,采取政府出資、社會捐贈、個人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對有需求的老人實施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為老人生活提供便利。 伊麗蘇婭委員則期待著社區提供更加完備的養老服務。“比如家庭飯桌、陪聊、陪護看病,還可以為80歲以上老人配置社區家庭醫生,定期上門診療。” “可不可以參考保障房的模式,建立專門的老年社區?”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李宏塔委員的想法更進一步。他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發展專業養老社區的經驗,為老人們提供更加集中、更具針對性的社區服務。 “各類養老機構資源嚴重稀缺,為了福利院的一張床位苦等五六年的,比比皆是。”朱建民委員認為,應鼓勵在政府主導下由民間資本甚至海外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敬老院建起來了,還得有專業人才。我國高校應該盡快開設‘老年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為老年服務機構培養具有完整知識結構、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楊文委員認為。 |
相關閱讀:
- [ 03-15]調查稱84.5%受訪者坦言養老預期影響職業選擇
- [ 03-14]85后養老院院長:希望人人住得起養老院
- [ 03-14]老人心聲:2020年咱在退休公務員面前不自卑
- [ 03-14]商務部:港澳服務提供者可在內地辦養老機構
- [ 03-14]政協官網選登提案1/10關注養老
- [ 03-13]《關于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正在提請國務院審議發布
- [ 03-13]《關于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正在提請國務院審議發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