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交替規范化程序化為未來中國提供保障
2013-03-16 07:42? ?來源:《新聞1+1》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主持人: 生拉硬拽。 白巖松: 對,但是我覺得動嘴和動手都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同行她動腦子,你看她得做多少個準備的工作,把每一個人頭都要認清楚,即便這樣的話,還要瞪著眼睛去看。另外她也非常擁有一個優勢,個頭不高,但是娃娃臉,眼睛倍兒大,你說誰好意思拒絕她的這種邀請呢?所以我覺得真要對她說一聲“辛苦了!”,成了大會堂一個重要的風景,明年她要真不來了的話,好像這個會還真缺點什么。 主持人: 少點什么,還挺期待的,其實很多人都問到她成功的經驗是什么,我想可能沒有秘訣,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但是巖松可能你也聽到了,她剛才談到了自己的一個心愿,說干得有點累了,如果明年部長不用攔,自行地走到發布臺前接受媒體的采訪那就好了。你覺得她這個心愿能夠實現嗎? 白巖松: 不太可能,先開個玩笑,明年很多部長來了之后會說,“哎,攔部姐呢?”他根本不知道臺子在哪兒。 主持人: 還找她呢。 白巖松: 如果沒見到“攔部姐”的話,他可能就不會了,當然這只是開一個玩笑了。其實在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或者很多國家,政府部門的要員你說他從骨子里主動,每次走到記者面前去很難,記者首先就要用一種使命,你就是要圍追堵截,只要有新聞和有重要的新聞人物的地方,你就要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讓他走到話筒前和鏡頭前,這是記者這個職業該有的一種職責。 但是另一方面,我當然認同我的同行的說話了,他覺得將來如果有更多的機會,能夠接觸和采訪到這些政府的大員的話,那時記者就準備問題就好了。可是我覺得短期之內不會,全世界哪兒也不會,需要的是制度,讓他們不得不出現眾多的記者和百姓面前。比如說各個政府的部門,他每個月至少應該有一兩次新聞發布會,而像部長們也經常有一種制度性的保障,讓他們必須跟受眾、公眾之間來進行一種溝通,來把政策更好地和老百姓之間完成一種溝通。如果這樣的制度得以保障,不管是愿意的、不愿意的部長們都會有機會,和記者經常進行溝通,那個時候“攔部姐”可能就不像現在這么紅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