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文名字是“華克生”,我從1950年就開始教授漢語,到現在為止已經60多年了。漢語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熱愛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選擇中文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現在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我80多歲了,但依然在為推廣中國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57年,當時我在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學習,當時我師從吳組緗教授,并在他的指導下翻譯了《儒林外史》,是蘇聯第一個獲得北大學位的中國文學研究生。以后每隔幾年,我都要去一次中國,最后一次去中國是在2005—2006年,當時接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勛章。我結識了王蒙、王安憶、余華等一批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也與很多中國研究俄羅斯的學者成為了朋友。 作為一名漢學家,我非常關注本次訪問中的人文交流內容。希望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我的中文名字是“華克生”,我從1950年就開始教授漢語,到現在為止已經60多年了。漢語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熱愛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選擇中文作為自己的大學專業,現在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我80多歲了,但依然在為推廣中國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57年,當時我在北京大學進行交流學習,當時我師從吳組緗教授,并在他的指導下翻譯了《儒林外史》,是蘇聯第一個獲得北大學位的中國文學研究生。以后每隔幾年,我都要去一次中國,最后一次去中國是在2005—2006年,當時接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勛章。我結識了王蒙、王安憶、余華等一批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也與很多中國研究俄羅斯的學者成為了朋友。 作為一名漢學家,我非常關注本次訪問中的人文交流內容。希望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相關閱讀: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03-20] 俄羅斯漢學家:希望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更為多元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