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恩博:建設智能城市解決污染問題
2013-03-23 16: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李克強總理幾天前剛剛發言曾經說過,政府要做宏觀的工作,而微觀的工作要讓市場發揮作用。我想這非常適合中國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要僅僅是政府的角度自上而下的工作,那樣效率會很低,但是也不要僅僅是自下而上,如果僅僅是自下而上的話,效率也會很有限,我們應當把二者結合起來。我們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港口項目,這是新的港區,它是從一片空地上建立起來的,綜合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我們也列出了相關的例子,比如說完全自動化的管理,電網的智能化,船只可以在港口間直行,這樣可以減少輪船引擎造成的碳排放,要求基礎設施來支持這些功能。 同時也要考慮到由此增加的成本,一方面基礎設施會增加成本,另外減少能源消費會帶來收益,我們要去做取舍要確保收益是大于支出的。另外的例子是愛沙尼亞,剛剛建立了全世界首個國家級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這個網絡意味著要有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如果沒有這樣的網絡,車主就不愿意去買電動車,因為他會擔心開出去了沒地方充電,如果基礎設施不夠方便的話大家就沒有購買電動車的意愿。 因此基礎設施的供應商也必須要預先采取行動,但是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規模的電動汽車的數量,這些才會有利可圖,所以說愛沙尼亞政府非常明智做法,比如說減少了行政規劃和相關的成本,同時加大了充電設施的密度。所以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增加了充電樁的密度和數量,充電的速度也是非常快,通過新的快速充電的技術只用15到30分鐘就可以達到以前充電一個小時的充電量。 中國北京機場3號航站樓,如圖,綜合性的照明工程,也涉及到它的新風和取暖系統,這個系統也很成功,可以大幅度的削減能耗。智能城市意味著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可以減少城市化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中國在這方面也面臨一些問題。中國可以采用高壓直流輸電,這方面中國有很大的優勢,其他的任何的國家都沒有這么大規模的嘗試高壓直流輸電,通過高壓直流輸電,我們有六到十個核電站可以對兩千公里以上的距離來進行輸電,那么這跟城市化有什么關系呢?我想說的是,這跟城市化跟城市的生活緊密相關。 中國的三峽工程離華東的大型城市有兩千公里的距離,而它的輸電能力只有東部城市周圍火電站的10%,所以說中國的未來的發展我有個希望,讓在座的各位一起努力,我愿意幫助大家一起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促進中國可持續的城市化的發展,謝謝! |
相關閱讀:
- [ 03-23]陳文輝:把本應該歸位于市場的還給市場
- [ 03-23]杜嘉祺: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 [ 03-23]冼博德:銀行體系已不能滿足基礎設施長期融資需求
- [ 03-23]羅蘭·貝格: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會增長一倍
- [ 03-23]趙令歡:政策制定者需在穩定和發展中找平衡
- [ 03-23]劉培林談匯率長期趨勢:未來十年還會升值
- [ 03-23]瑞·戴利歐:債務國及債權國均處于長期債務周期中
- [ 03-23]劉世錦:GDP增長率2015年將現拐點 宏觀政策基調應托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