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別讓污染吞噬“美麗鄉村”
2013-03-25 08:5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一些曾高頻率出現的熱詞未必繼續流行,但是眼下獲得公眾廣泛呼應、政府也絲毫不回避的關鍵詞,并非新詞匯卻必然成為持久的話題與關注點。比如“霧霾”之下對于美麗中國的憧憬。必須指出,“美麗”中國不該是夢想,因為我們世代傳承的土地上從來就是風光無限;“霧霾”天氣之所以頻頻蒙蔽北京的藍天,是因為我們放縱的欲望,致使天賜的聚寶盆變形、枯竭。 正是如此,當公眾面對“霧霾”一臉茫然的時候,來自政府的表態讓人們看到了“霧霾”后面的藍色天空。“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政府工作報告》直面環境生態現實,“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 在《政府工作報告》說環保問題,當然不是頭一回,然而實事求是的說問題、做出承諾的表態,卻傳遞了積極的訊號: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事關生存與發展,絕非一時一地的偶發。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坦言: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量均占全國的30%,單位平方公里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區5倍以上。“這些地區每年出現霾的天數在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 城市生態環境惡化的背后是什么?吳曉青的回答也不繞彎:“今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反復出現霧霾天氣,除了不利氣候條件這一外部因素,深層次原因是我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所積累的環境問題。” 事實上,這是一個中肯客觀的結論,直至問題的要害。解鈴還須系鈴人,霧霾天氣與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因果效應,解決“藍天”問題自然需拋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不僅僅是現代化的都市被霧霾所籠罩,被列為城鎮化目標的廣大鄉村同樣面臨生態環境污染的危機。這樣的處境,意味著中國的發展不僅存在社會層面的城鄉矛盾,在生態環境方面更是同病相憐。就此,對于城市化而言,對于美麗中國而言,對于“中國夢”而言,我們還有什么可以肆意消費的本錢? 在不少地方,美麗的鄉村已經是歷史的記憶,來自生活、生產過程的污染正在消磨人們對于美麗故鄉的愿景。當村子里的大樹一棵棵倒下,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樓房;當一片片山花爛漫的山坡被連天的黑煙所分割;當一條條河流被生活、工業污水所接管,繁華城鎮里的商品與人流車流交集而生的“現代化”,就是我們想要的進步與發展? 此前的“死豬事件”背后實際上是發達地區畜牧業污染長期累積效應的一次爆發,更是忽視農村養殖業污染的警鐘。據環保部和農業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10年,我國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184萬噸和65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為45%、25%,占農業源的95%、79%。養殖業污染已成為部分水體水質惡化的重要污染源。而養殖業污染又是農業污染中最為重要的構成之一。無法回避的是,在許多村子,因為養殖戶的大量出現,惡臭無處不在已經改變了原有的“鄉味”,鄉村公共衛生相當突出;與此同時,工業化過程中的化學、重金屬等工業污染源,也已經深入鄉村,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癌癥村”。 無論生活在何處,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家鄉漸漸遠去,美麗只是從一張張老照片的記憶中去尋找。擔憂鄉村的污染,不是要鄉村成為貧困的孤島,或最多變成一個個被保護起來的風景旅游點,而是希望鄉村的發展不要再重蹈大城市的覆轍。城市發展需要可持續,農村更是要可持續,更何況鄉村承載著太多中華文化的精髓。已經有了太多千城一面的現代化、中國式的國際化“大城市”,不該再出現污水橫流的鄉村,更不該再有“癌癥村”! |
相關閱讀:
- [ 03-25]京津簽協議應對重污染天氣 探索建應急聯動預案
- [ 03-24]發泡餐盒一朝獲解禁 “白色污染”如何面對
- [ 03-23]馮恩博:建設智能城市解決污染問題
- [ 03-23]馮恩博:建設智能城市解決污染問題
- [ 03-22]官方正研究消費稅擴圍 嚴重污染環境產品等在列
- [ 03-22]中科院:煙花燃放致北京空氣污染超標時數增20%
- [ 03-21]光化學污染:與PM2.5一樣危害大
- [ 03-21]山東微山重拳整治漁業養殖污染 "水中熊貓"重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