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非合作大勢所趨
2013-03-25 16:39? 高玉葉 戴盈?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高玉葉 戴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就包括了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等非洲三國,這一方面承續了中非的傳統友誼,同時翻開了發展中經濟體戰略合作的新篇章。 隨著中國與非洲各自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以及彼此交往的日益深入,中非合作是大勢所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所長徐偉指出,非洲國家新一代領導人對華態度比老一代政治家要復雜。與此同時,非洲整體對中國的期望值提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未來的中非合作更需要雙方高層精心呵護友好關系,把握方向。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說,中非關系越來越多地需要在多邊框架中討論。非洲同時也在尋求戰略平衡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歐洲官員說,中國在非洲的發展和維和行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例如,不久前的馬里危機,中國高層與歐洲一直就此問題保持積極對話。 徐偉說,非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地區組織或次地區組織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應當密切與之往來。 盡管中非貿易總額以及中國對非投資迅猛增長,成為中非互惠的最好注腳,但“中國威脅論”等被西方媒體鼓吹。 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戈登商學院馬丁·戴維斯博士在《中國如何影響非洲的發展》一文指出,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就是基礎設施落后,中國幫助許多國家建設硬件,而選擇哪些基礎設施項目是非洲國家而不是中國來決定。這對實現非洲經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進入非洲,對當地了解更深入,投資項目更多樣化,這是中非合作的另一個趨勢。在運營過程中,出現勞資問題以及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稱之為“成長的煩惱”。 她認為,政府、企業、學界已經有所關注,如,中國商務部對企業在遵守當地法規和環保等方面加強了要求。劉鴻武則建議,中國使館推動在當地綜合性或行業性商會建設,規范公民在當地行為。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習近平在去年舉辦的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上提出中非關系立體化。劉鴻武將“立體化”闡釋為由官方主導到越來越向民間、企業、社會等方面轉移。 賀文萍說,官員、學者、商人、志愿者的交流已經使中非關系呈現多層次、多渠道,這是時代推動的,是必然趨勢。 |
相關閱讀:
- [ 03-25]習近平全面闡述中非關系以及中國對非政策主張
- [ 03-25]黨報談中非關系:進入全面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 [ 03-25]媒體稱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透露中國外交新構想
- [ 03-22]習近平首訪凸現中國外交重心
- [ 03-20]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全文)
- [ 03-20]專家解讀: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宣示
- [ 03-20]習近平談世界杯:不知明年有沒有預測未來章魚
- [ 03-09]楊潔篪詳釋中國外交政策:回應關切 不避敏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