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寫在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4周年之際
2013-03-28 1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4周年。54年前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雪域高原進行了以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為核心的民主改革運動,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獲得了新生。西藏的歷史由此揭開嶄新的一頁。如今,承沐著幸福陽光的300萬雪域高原兒女正團結一致、奮力進取,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到2020年,西藏將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 民主改革為現代 化發展掃清道路 ■舊西藏占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沒有自由 舊西藏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呢?當時,只占西藏人口5%的“三大領主”——寺院上層僧侶、貴族和官家,占據全部土地和農奴人身,而占人口95%的廣大農奴和奴隸卻不占有土地和生產資料,沒有人身自由,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壓迫之下。 極端野蠻、殘酷、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政教合一制度已像油盡的燈火一樣走向沒落”。曾擔任舊西藏地方政府噶倫的阿沛·阿旺晉美在20世紀40年代就說過,西藏“照老樣子下去,過不了多久,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整個社會就將毀滅。” 西藏不少從舊社會過來的人對當時社會的野蠻與殘酷保留著清晰記憶。家住拉薩市奪底路的退休干部洛多沉重地回憶說,其父在當雄縣給農奴主沒白天沒黑夜地干活,受盡苦難與折磨,幾乎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飯,也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說到這里,洛多老人眼里盈滿了淚花。 長期以來,流亡到海外的“藏獨”分子以“人間天堂”“香格里拉”等大肆美化舊西藏社會及其制度。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王春煥指出,舊西藏的社會制度無法容納、接受與發展以現代生產力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只能使西藏永遠處于極端落后的境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西藏民主改革運動使百萬農奴在政治、經濟和精神上得到翻身解放,實現了做人的權利,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也為西藏的現代化發展開辟了前進的道路。西藏自治區黨史研究室主任孫勇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十四世達賴及其追隨者是舊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的壟斷者和既得利益者。他們與西藏廣大勞動人民存在著根本的利益沖突。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分歧和斗爭的實質,始終是進步與倒退、統一與分裂的斗爭。 半個世紀以來所 取成就舉世矚目 ■全面實現“兩基”目標,覆蓋率達100% 自民主改革以來,西藏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特別是近年來,西藏的變化更為顯著,發展速度也更快。2012年底,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95.58億元,人均GDP突破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56元。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交通,僅有兩條“大動脈”青藏、川藏公路,還是十八軍進藏時修建的。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一條現代公路”。如今,一條條公路與國內外密切聯系,每天進藏的航班120多架次,進出藏的客運列車達10多趟。同時,電話、互聯網等現代化通訊工具隨處可見。西藏不僅初步形成了以優勢礦產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現代工業體系,而且許多地區農牧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產業化…… 舊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農牧民居住條件極差。民主改革后政府為西藏老百姓蓋新房,貫穿了建設西藏全程。2006年,西藏實施以農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截至2012年底,自治區累計完成農牧民安居工程40.83萬戶,投資246億元。210萬農牧民圓了“新房夢”。 西藏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全面改善。2012年西藏全面實現“兩基”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達100%。醫療方面,農牧區實現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醫療制度全覆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西藏還全面建立統籌城鄉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為各族人民撐起一張“安全網”。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拉薩開始實施城市供暖工程,當年完成40%的供暖任務,預計今年年底基本實現城市供暖全覆蓋。按計劃,“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還將投資3億元,在處于高寒地區的日喀則、薩嘎、仲巴、錯那等7縣2市試點集中供暖供氣。 社會穩定是發展 進步前提和保障 ■“有困難找警務站”成為百姓共識 歷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都把穩定當做重中之重。新一屆自治區黨委領導班子,根據當前形勢和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構建維護穩定長效機制,開創了西藏穩定工作的新局面。 自治區主要領導同志強調,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是西藏工作的主題。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關鍵;穩定是硬任務,是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就不可能有發展;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長久的穩定。 為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牢記歷史、不忘苦難”,近期以來,西藏自治區加強新舊西藏對比教育,進課堂、進鄉村、進工廠、進農牧區。一張張新舊對比的圖片、過去的老農奴及其后代的現身說法,讓人們對舊西藏的黑暗與落后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記者日前在山南地區曲松縣采訪時了解到,由下洛村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就深受歡迎,歷經半個多世紀不衰。 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區開展“創先爭優強基惠民”活動,2.1萬多名干部奔赴西藏5451個行政村和居委會,擔負起“建強基層組織、打牢穩定基礎、尋找致富門路、進行感恩教育、辦實事解難事”的光榮使命。一年多來,駐村工作隊與駐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貧困戶發家致富出謀劃策,既帶富了一戶戶人家,也溫暖了一顆顆民心。 “僧尼也是公民,同樣需要愛護”。去年,西藏將在編僧尼納入社保體系。年滿60歲的僧尼均可領到養老補貼,讓廣大僧尼切切實實得到實惠。 “便民警務站”的設立,是西藏自治區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通過在市區(城區)重要路口、重點部位、復雜路段和群眾關心的敏感路段建立“便民警務站”,實現了全區“網格化”管理布局。“有困難找警務站”成為西藏老百姓的共識,不僅密切了警民魚水情,更有效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藏獨”分子。 明確同步建成小 康社會任務措施 ■確保“十二五”地區生產總值年增12%以上 為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西藏明確了目標任務和實施措施,提出要確保“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西藏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在廣大農牧區。記者采訪時了解到,西藏各地(市)正在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扶貧脫貧等方面扎扎實實工作。以自然風光聞名于世的林芝地區,將旅游業、林下產業、藏醫藏藥等作為支柱產業,力爭在2018年提前建成小康社會;阿里地區明確積極培育扶持糌粑、青稞白酒、果醋等農牧業特色產業,重點做好加工增值;昌都地區則要努力建成能源、有色金屬、旅游等基地…… 抓項目落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西藏經濟工作的中心。去年西藏共落實國家投資354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確保了180個項目開工,為今年更大規模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的戰略定位,西藏優先發展能源產業、高原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業、優勢礦產業與藏醫藥產業等,在轉變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轉變。 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化建設,是建設美麗西藏的重要內容。自2009年通過《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以來,國家已在西藏投入150多億元,建成4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7萬平方公里,占西藏國土面積的34.47%。保護區的建立使西藏擁有的12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野生植物得到較好保護。此外,西藏還將做大做強特色文化產業,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文化項目,真正使特色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在拉薩河南岸的次角林村,總投資300億元的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整個項目完工后將極大地增加當地居民收入。 |
相關閱讀:
- [ 03-28]西藏慶祝百萬農奴解放54周年
- [ 03-28]西藏日喀則群眾喜迎“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 [ 03-27]西藏主席電視講話批評達賴妄想復辟舊制度
- [ 03-27]西藏主席發表“農奴解放紀念日”電視講話(全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