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現巨量稀土 或為我國稀土產業轉型提供契機
2013-04-05 10:38? 陳亮?來源:中廣網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江西贛州被譽為"稀土王國",是中國目前最大的中重稀土資源主產地和冶煉加工集聚區,但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粗放開采的這些"寶貝"稀土,卻讓當地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在贛州,不少稀土廢舊礦區被稱為"江南沙漠"。贛州市尋烏縣副縣長廖麗萍講述了過去無序開采的慘痛教訓。 廖麗萍:尋烏縣的稀土開采在贛南八個縣里是最早之一,從七十年代中期末期就開始開采,到目前將近40年,整個開采的工藝比較落后,采取的是堆浸、池浸的方式,也就是俗稱的"搬山運動"。把山體剝離,剝離以后放到池中浸,過程中要用到硫銨和碳銨。目前尋烏縣將近16%的國土面積有廢棄礦開采的殘留景象。 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多次提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幾百億元的高昂學費,讓人心痛。 史文清:這么多年,我們累計開采稀土25萬噸,占全國的70%,這種貢獻不能用資金衡量,留下了大片廢棄礦山。現在大致估算,治理需要380億,所有這些年開采的稀土還不能治理現在廢棄的礦。 憑借儲量大、價格低,中國稀土在國際上擁有廣闊市場。但資源大國卻不擁有定價權,中國稀土甚至一度賣出"白菜價",這要歸功于不少企業為了贏得訂單競相壓價。某企業負責人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企業負責人:采購商認為目前價格偏高,表示暫時不采購,但企業愿意虧本賣,沒有辦法。 稀土無序開采,產生的環境污染,市場惡性競爭,帶來的行業亂象,有目共睹。如今日本的稀土發現也給我們產業轉型提供了契機。包頭和贛州是中國南北稀土的主產區,兩地稀土產業產值比重占全行業三分之二。林伯強認為,加速稀土行業整合,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稀土大集團,是未來發展方向。 林伯強:采取相對市場化的手段,包括把環境門檻提高,把資源稅加足,從而使市場有自然淘汰的過程,最終做成幾家大型稀土企業,有效率、有規模、有競爭性的稀土企業,從而影響國際定價,這是我們應該發展的方向。 |
相關閱讀:
- [ 04-03]我國稀土南北雙雄并立 產業整合更進一步
- [ 04-02]日公布《海洋基本計劃》草案 將調查稀土埋藏量
- [ 03-21]日本確認南鳥島周邊海底存在高濃度稀土
- [ 03-21]日本南鳥島海域發現高濃度稀土 或可消費230年
- [ 02-27]日本稱其專屬經濟區海底稀土礦濃度是中國的30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