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廠不如買房” 誰來堅持“中國制造”?——博鰲論壇聚焦實體經濟隱憂
2013-04-09 08:17? 羅宇凡、徐蕊、王自宸?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新華網海南博鰲4月8日電(記者羅宇凡、徐蕊、王自宸)在實體經濟中實現了原始積累的中國民營企業主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回報率更高的虛擬經濟行業。在成本增加、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資金正從實體經濟向房產、證券、金融行業轉移,短暫的投機行為不斷上演。曾令國人驕傲的“中國制造”正面臨著無人堅守的隱憂。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與會的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也將目光聚焦在了隱憂重重的中國實體經濟。 “辦廠不如買房,投資不如投機”? 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被眾多參會民營企業家視為未來5年看好的投資方向。而出現這樣的選擇其實并不偶然。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房價一路飆升,同時不斷上升的還有制造業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在這種劇烈的落差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開始選擇將從實體經濟中積累的資金轉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 “房地產行業圈錢速度快,3到5年一個周期,幾千萬元、幾億元的資金到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快錢。而做實業都是一分幾厘積累下來的。”湖北省荊州市權晟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榮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企業正在變成服務“快錢”的“殼”。“因為制造業企業融資快,房地產來錢快,拿企業融資來的錢做房地產,賺錢后再投實體,實體再融資,進而循環往復,已經成為現在比較流行的模式。”汪榮說。 而事實上,將實體經濟獲得的資金投向房地產在當下的中國已經算是一種相對“理性”的行為。更有一些民間資本,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流向了地下錢莊、農產品投機等風險極高但回報又極快的投機領域。 于是,中國的市場上開始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大量制造業企業陷入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蒜你狠”“豆你玩”等看似荒謬的投機現象此起彼伏。 持續的資產泡沫和“去實業化”現象,是否會對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構成根本性威脅? 博鰲論壇嘉賓、德勤全球常務董事羅格·達森認為,這種趨勢對實體經濟構成的風險是必然的。一方面,沒有人能預測金融行業和房地產業這種高收益到底能繁榮多久。另一方面,企業若要加強國際競爭力,實現做大做強,必須長期在實業上謀求創新。 |
相關閱讀:
- [ 04-08]評論:博鰲亞洲論壇為何越辦越“火”?
- [ 04-08]博鰲首次舉辦“公共外交”論壇
- [ 04-08]張志軍博鰲初會蕭萬長:一家人的感覺真好!
- [ 04-07]趙啟正: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 而是理解不同
- [ 04-07]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全文)
- [ 04-07]博鰲論壇激辯:微信到底該不該收費?
- [ 04-07]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美好未來
- [ 04-07]習近平在海南會見博鰲亞洲論壇第四屆理事會成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