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副部長:土地資源配置不能完全跟市場走
2013-04-09 08:33? 李妍?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攝影|孫明浩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妍|北京報道 土地資源配置,突然變成解決很多重大問題的關鍵。 有觀點認為,土地開發利用不合理,關鍵在于沒有通過價格調控土地資源配置,使得土地資源的價值顯化,土地資源只有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才能流向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地方。 也有人說,城鎮化的關鍵在于放開集體土地流轉權,實現土地指標交易傳遞。對此,重慶已經率先試行“地票”制度,取得先行成果。 更有呼聲表示,降低房價的關鍵在于改革現行土地制度,實現小產權房合法化。低的土地供給導致了新一輪的“房價”高增長。 面對各種觀點和爭議,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解答土地資源配置中各種設想與做法的去與留、存與廢。 土地規劃 要先有綱領再談制度 《中國經濟周刊》:去年9月,國土部就提出了差別化管理土地利用計劃,具體指標體系該如何體現? 胡存智:我們正在制定《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其中關于耕地保護指標、水資源指標、森林覆蓋率指標都很具體。當然,作為一個全國規劃來說,肯定不會那么細,到省里就都行了,但每個省都是差別化的,考慮到各省指標時,會考慮到不同類型開發區的特點。 《中國經濟周刊》:《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將明確未來20年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總體方針,規劃已制定了三年,并有28個部門參與,什么時候正式頒布出臺?難點和重點是什么? 胡存智:國務院批準后就沒有問題了,本屆政府任期內應該會公布。目前已經快要編制完成了,年初我們已經召開了專家咨詢會。 這是一個空間的規劃,主要著重于空間布局。另外,時間跨度比較長,直到2030年,這就需要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做一個統籌安排。國土規劃需要綜合方方面面考慮,開發利用、保護、整治,是三位一體的。 《中國經濟周刊》:土地整治被列為重中之重,您提到,要提升國土開發利用的質量,并通過整治提升土地的生產能力,提高集約利用水平。 胡存智:土地生產能力不一定要作為強制性指標,是因為土地生產能力變動比較大,另外,這個指標很容易形成為產值論,這需要綜合考慮。除了上面說的兩點,我們還需要通過整治優化格局、提升生態保護,形成體系和規模,黨的十八大提到,通過整治讓天更藍、水更綠,生活環境更美好,空間格局更優化。這就需要形成一個綱領,按照綱領走。 《中國經濟周刊》:開發利用不合理被視為土地整治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積累了幾十年的頑疾,破解之道是什么? 胡存智:我認為制度是保障,不是破解之道。關鍵還是在于規劃,規劃是一個共同的綱領,是大家明確看到的空間格局。有了綱領,再看有沒有制度,有沒有配套,再來建立制度,修改制度。比如,建立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制度,環境保護要求,合理開發的鼓勵政策等等。 土地資源配置 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 《中國經濟周刊》:城鎮化是大勢所趨,城市集群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都需要土地、住房資源的配置,國土部將如何支持和協調? 胡存智:第一,還是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不能所有的政策都一樣,要考慮差別化問題。 土地資源配置需要規劃的引導,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哪個地方熱就多給,哪個地方不熱就少給,那就不能很好地協調發展。比如:大中小城市該如何協調發展,這個要更注重國土空間開發的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城鎮化是否會引發地域平衡性的變化,比如,更多地將人口和產能向中西部傾斜,為東部減壓? 胡存智:地域平衡的問題確實很重要,我們要考慮城鎮化的過程中,怎樣通過土地改革的調整去引導城鎮布局、全國空間布局,讓布局更加趨向合理,因為沿海地區承載了太重的人口和產業功能,應該適當地往中西部引導。 我們對東中西部都要有整體考慮。東部地區是率先發展的地區,城市集群也逐步形成,但是城市集群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不夠的,它們在經濟社會上的互動互補作用還不夠,可以加強良性互動,不要像現在這樣,基本上都是各自在發展,實際上,這些地方在承載經濟社會的密度上也是不足的,因此我們才說國家的資源利用得不夠好,東部城市集群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它的整體運行質量,提升發展能力。 《中國經濟周刊》:您談到的城市集群主要指哪些?有何戰略意義? 胡存智:東部地區是城市集群比較集中的地方,主要還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一帶,其他地方還大有進一步發展提升的空間。比如說,海峽西岸、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等,都需要構成這樣的集群,提升空間利用能力。 另外,邊境地區也是需要發展的地方,那里既是牧林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展現中國經濟發展實力和體現活力的地區,同時,它還是帶動相鄰周邊共同發展的重要區域。這些區域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邊遠地區,而是要看成世界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重要合作區域。對于口岸城市、邊境城市,應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它們之間的功能互補。 不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開放區甭想“擴區升級” 《中國經濟周刊》:與國際上的大城市相比,東京、香港等地的土地綜合利用率比我們高很多,如何在城鎮化過程中提升土地綜合利用率? 胡存智:是這樣。我們必須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和利用率。 首先,要控制總量,只有節約,大家才會提升土地的集約水平。 其次,運用各種機制和制度來提升土地綜合利用的水平,這主要體現為內在動力,從土地政策上給予激勵的機制。比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土部對于工業用地是有鼓勵政策的,對現有工業建設用地范圍內,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經批準增加容積率的,不再補收土地出讓金。這樣企業等于受到鼓勵,其寧可在修建廠房的時候加大成本,因為這也比交土地出讓金劃算,這些鼓勵政策現在也在強調。經住建部門批準,工業項目建設地下室、半地下室的,不收取土地出讓金和城市基礎設施。 第三,進一步加強整治和盤活閑置土地的力度,以促進集約、節約利用。整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我們要在現有基礎上盡量減少和清理不合理利用。 《中國經濟周刊》:有沒有具體的評價和考核制度?會與國際接軌嗎? 胡存智:當然,這要有一個重要的支撐條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的評價和考核制度。國土部已經有了集約、節約用地的考核評價標準,而且已經在一定范圍內試行。現在主要是在開發區實施,跟開發區的“擴區升級”掛鉤,如果土地綜合利用率很差,就不要想“擴區升級”的事了。在國內一部分城市中,我們也在推進試用,對城市的土地綜合利用率進行評價,看看土地資源到底用好了沒有。 評價和考核制度的建立挺難的,主要是標準問題。東京、香港都是人多地少,相應地,標準也是比較高的。但是我們的土地面積大,區域差別也大,對于一些地多人少的地方,要采用不同的標準。所以,在這些地方,我們也參照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廣人稀的地方比較寬的標準。要更多地從源頭上、技術上促進按照集約、節約的新標準來用地。 土地綜合利用率低 不完全是因為征地成本低 《中國經濟周刊》:有觀點認為,我國土地綜合利用率低,主要是因為征地成本低,所以導致浪費嚴重,您怎么看? 胡存智:這是一個重要的觀點,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很多發達國家用地也非常快速,是不是因為成本低?是不是因為制度問題?值得商榷。不能把復雜的結果歸納到一個簡單的原因——如果這樣,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好辦了,市場決定論、制度決定論、資源決定論等等,都太簡單了,我不是很贊成,不能用一個很簡單的理由來解釋一個復雜的結果或者一個現象。 《中國經濟周刊》:征地成本低是不是導致浪費嚴重、土地綜合利用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胡存智:只能說它是原因之一,而且有時在這個地方是這個原因,在另一個地方就不是這個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南方用地普遍比較節約,北方用地普遍比較寬松,是因為南方的地貴,北方的地便宜嗎?這個結論太簡單武斷了。可以告訴你,導致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南方的太陽高度角較高,北方的太陽高度角較低。這跟制度因素和征地成本完全沒關系,是地理和天文的因素。 《中國經濟周刊》:土地綜合利用率與太陽高度角有什么關系? 胡存智:在北京,冬天太陽高度角最低時還不到40度,所以房屋建造時,前排和后排就要拉開一點,保證太陽能照到家門口,有利于采光。而在南方,如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太陽可以跑到北邊來,任何太陽最高的時候都可以照到后排房屋的后窗,房屋間距窄一點也不影響光照。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不要聽那些太極端的觀點,有時候說得并不對。不過,這些觀點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也很注意聽,也許他看到的問題我沒有看到。這樣也豐富了我們觀察問題的能力和角度。 |
相關閱讀:
- [ 03-27]國土部公開地下水監測數據 未說明檢測標準(圖)
- [ 03-26]國土部:52個地區違規出讓土地 約談相關負責人1019人
- [ 03-23]國土部副部長:建議對第二套以上住房征調節稅
- [ 03-19]山東原省長姜大明履新國土部 任國家土地總督察
- [ 03-15]國土部部長回應為何未整合交通部海巡部門
- [ 02-26]國土部回應新“國五條”將增強樓市調控針對性
- [ 02-26]律師致函國土部申請公開地下水質監測詳情
- [ 01-25]國土部:杜絕“房妹”等事件須加強有效房供給監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