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神算輸入網友微博名稱 能即時挖出八卦猛料
www.fjnet.cn?2013-04-11 18:14?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聲音 挖掘公開碎片信息 不存在侵犯隱私權 網絡公開信息的二次處理和使用是否侵犯隱私權?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民安,他認為這收集、整理并使用網絡上碎片化的公開信息,并不存在侵犯隱私權的情況。 他表示,如果一個人自愿把自己的信息在微博上公開,那么這條信息已經自動進入公共領域,不算隱私。既然已經公開,其他人便可以使用這些信息。“微博是對社會公眾開放的,至少對某些人開放。既然你愿意將很隱秘的信息公開,那就表明你愿意承擔風險,不能對公開的信息抱有隱私期待。新浪如何使用這些信息,都是沒有問題的。”張民安說。 張民安說,用戶若能在授權前特別約定“只授權給新浪使用”,授權時盡量對信息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期限有一個清晰的約定,那么,如果新浪使用信息過程中違反此約定,就可能構成侵權。否則,在一開始授權時沒有特別說明,新浪便默認你允許他使用信息。 “在信息社會,單個的個體信息價值很小,但如果經過加工、整合,形成一個數據庫,就有極高的價值,特別是對于商家。”張民安說,“個人信息被侵權也可能只是上百萬條信息中的一個,很難證明自己在精神和財產上有損害,起訴的成本很高,勝訴的希望很小。目前很難通過侵權法、民法來界定此類侵權,必須動用刑法、行政法來重新界定,才能有效約束非法加工、非法出賣信息的人。” 同時,張民安認為,很多商家大批量收集網絡上支離破碎的信息并進行處理,并非針對個人,因此網友大可不必恐慌。“信息社會其實就是個體和商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個體通過各種途徑拼命向社會公開信息,商人和機構通過各種途徑拼命收集你的信息,然后加工整理信息,形成信息資產。” 梁爽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04-08]德國第一家庭隱私頻遭歐洲媒體“報復性曝光”
- [ 04-01]拿什么保護你,我的網絡隱私
- [ 03-29]支付寶信息泄露為一場虛驚 網友自身需提高隱私意識
- [ 03-24]Cookie引發隱私保護關注 瀏覽器推出"一鍵清理"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