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fā)文否認貨幣超發(fā):M2高企不一定通脹
2013-05-06 07:30? 田俊榮 吳秋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2.這么多錢從哪來? M2存量不是央行隨意印出來的,也不可能存在央行自行主導的所謂“貨幣超發(fā)” 近年來,我國M2增長呈現出逐漸加速的態(tài)勢。2000年底,M2余額約13萬億元,到2008年底,M2余額為47.52萬億元,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自2009年起,M2余額每年跨越一個“10萬億”臺階,4年間增長了近一倍。 于是,有觀點認為,M2存量過高是由于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超發(fā)貨幣造成的,央行印了很多錢,用M2的快速增加刺激經濟的快速增長。事實果真如此嗎? “M2快速增長的直接源頭是信貸高速增長”,連平說,根據貨幣銀行學原理,信貸具有多倍創(chuàng)造貨幣的功能。打個比方,如果甲將100萬元存入銀行,銀行在上繳存款準備金后將余下的75萬元貸給了乙,乙拿到貸款后不會馬上取出現金,而是繼續(xù)存在銀行中,此時最初100萬元的貨幣就產生了175萬元的貨幣供應量。如此循環(huán)往復,如果不斷有企業(yè)貸款,則最終會被放大許多倍。 由于我國其他融資渠道不發(fā)達,信貸需求始終非常旺盛,銀行只要有錢就可以迅速貸出去,從而使這個多倍創(chuàng)造貨幣的功能不斷發(fā)揮作用,令M2存量幾何式擴張。“可見,M2存量增加的最原始動力是信貸需求。如果沒有這種需求,M2不可能憑空高速增長。因此M2存量不是央行隨意印出來的,也不可能存在央行自行主導的所謂‘貨幣超發(fā)’”,連平說。 在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下,2009年、2010年我國信貸規(guī)模出現了大幅增長,帶動了M2存量的走高。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應對突發(fā)性危機時,刺激政策力度究竟要多大,是很難事前在數量上進行科學測算的。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信心,而信心危機的傳染性極強,應對政策如力度不大的話就很難制止信心崩潰。所以,面對嚴重沖擊時,刺激政策的力度寧肯大一些,以便穩(wěn)住信心。相比之下,一些國家在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刺激政策可能力度不夠,經濟復蘇情況不理想,事后還得進一步加大力度。“評價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應該將其放在一個歷史階段綜合來看,不能只想在危機時盡快復蘇,復蘇成功了以后又不愿意承擔由其產生的成本,這是不現實的。” 除了信貸高速增長,外匯占款也是M2存量高企的重要推動因素。 所謂外匯占款,就是央行買入外匯形成儲備時投放的等值人民幣。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說,多年國際收支雙順差條件下的央行購匯行為使央行每年被迫向銀行體系中注入大量貨幣。截至2012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3.31萬億美元,這意味著100多萬億元M2中有20萬億元左右是由國際收支不平衡所帶來的。 “外匯占款沒有多倍直接創(chuàng)造貨幣的功能,只是帶來銀行存款的增加,導致銀行存貸比下降,從而增強了銀行信貸投放的能力。”連平認為。 此外,在我國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的進程中,一些原來沒被市場認可的資產,如企業(yè)無形資產、土地、房地產、收藏品等,逐漸被市場認可并上市交易,這些資產貨幣化的過程需要大量貨幣進行交易,無形中也推升了對M2存量的需求。 以房地產為例,普通人感受最深的是,以前單位分配的公房和福利房不能上市交易,房改后,這些房產逐漸可以買賣,一套房產從沒有任何市場價值到動輒幾百萬元,自然需要大量貨幣參與進來,這會直接帶來貨幣資金需求。 |
相關閱讀:
- [ 01-19]PM2.5每年導致歐洲386000人死亡 影響人均壽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