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利用外資正進入成熟穩定期
2013-05-10 10:29? 郝紅梅?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當前,我國利用外資規模趨穩增速放緩,來自周邊地區、歐盟的投資略有波動,但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升,產業與區域結構繼續優化。我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地,利用外資正從高速增長期進入到成熟穩定期。 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特點 一是國際直接投資長期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較長期的修復、調整期。雖然美歐日應對危機政策的有效性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經濟將經歷較長時間的低速增長。同時為了彌補企業資本損失,發達國家資本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歸,企業對外投資的意愿將受到制約。但從中長期發展來看,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仍將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數據,未來三年,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經濟體都將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勢穩健,2013年達到1.8萬億美元,2014年將達到1.9萬億美元。 二是國際投資協定從雙邊向區域轉移。近年來,區域一體化成員國紛紛締結投資協定。截至2011年底,世界各國共簽署2833項雙邊投資協定和331項“其他國際投資協定”,主要包括涵蓋投資條款的自由貿易協定、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區域協定。雖然雙邊投資協定在數量方面仍占主導,但在經濟意義上,區域投資決策則在加強。區域化使國際投資協定網絡更加復雜,導致重疊和不一致。現行的區域投資協定中有關投資自由化的內容,程度有所差異。 三是配套、連鎖產業轉移加快。跨國投資更趨系統化,從傳統生產環節轉變為生產、流通、服務等多環節轉移。產業鏈的連鎖轉移使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全球生產體系或全球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凸顯產業集群的重要性。跨國公司因此更看重東道國的配套能力、產業鏈、企業群和其他投資軟環境要素,更注重區域的整體競爭力,有產業特色和配套產業基礎的大型開發區將成為承接產業鏈轉移的主要載體。 國內環境的有利因素 從國內看,現在普遍認為我國經濟面臨增長潛力下降和物價上漲壓力大的雙重挑戰,增長的幅度會放緩,但并不意味著經濟會掉頭向下,整體增長趨勢不會變,仍將處在一個較快的發展區間。外商投資環境總體上是有利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 一是國內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發生變化。低廉且供給充足的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與廣闊的市場等多重比較優勢是我國制造業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這一重要的比較優勢正逐步發生變化。在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逐步衰減的同時,也有很多新的優勢在提升:一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發展觀念已經確立,即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向追求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二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制度機制已發生深刻變化,即正在走向完善的市場經濟,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政府管制進一步放松,投融資環境進一步改善,法律環境進一步健全;三是我國擁有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和穩定增長的宏觀經濟。 二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面臨調整。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形成的。我國在工業化初期,推行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成效。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從出口導向模式中分享的全球化紅利在減少。以歐美市場為代表的外部需求萎縮將成為中長期趨勢,即使外部市場恢復,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也不能把經濟增長長期建立在外需基礎上。 三是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不斷釋放。 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時期和居民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時期,無論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在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方面,無論在提升服務業現代化水平,還是在構建戰略性支柱產業方面,都有巨大的投資機遇。我國中西部地區將會形成若干新的中心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將大幅度提升,而且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持下,一些新的市場領域有待開發,巨大的需求潛力將為外商投資提供持續的動力。未來10年,我國將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當地消費能力將超越當地工廠的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外資擴張業務的重要因素。 四是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仍然比較明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仍然比較明顯,一是盡管目前我國制造業處在比較優勢轉折期,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在生產成本、配套體系、市場規模、技術投入等方面仍具有較大優勢。二是我國市場廣闊,雖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均消費水平低,但市場層次多、消費人口基數大并且原來的市場開發水平遠遠不夠,所以國內市場的開拓余地將極大地吸引當地市場取向的外商投資。三是改革開放30多年奠定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的良好基礎,形成了產業集聚優勢。四是我國經濟增長比較穩定,政策法律環境較完善。 我國利用外資的新趨勢 隨著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變化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理念、目標、方式將發生變化,過去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一些有利因素正在逐漸削弱或淡化,在此情況下,外商投資的發展趨勢成了國內外關注的一個焦點。 一是利用外資仍將保持較長時期的增長。盡管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經濟中已經占有較高的份額,但從世界角度看,其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還是較低的。從經濟發展水平、技術進步空間、體制改革效應等重要因素考慮,今后10年,我國吸引外資還具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外資增長速度維持在5%至10%的區間具有很大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我國利用外資的絕對量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二是外資流入相對增速將有所放緩。2005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在繼續保持較大規模的同時,增長速度放緩,明顯低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外資在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持續下降。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作為資金來源的重要性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作為外商投資東道國的相對地位持續下降,外資流入速度開始放緩。由于導致外商在華投資增長速度下降的一些因素繼續存在,新領域的開放和新投資方式的采用需要時間、體制、政策等方面的調整。所以外商投資不可能在近期大規模增加,今后兩、三年,我國吸收外商投資將基本保持在年均1000億美元至1200億美元左右,呈中低速增長態勢,甚至會出現小幅負增長。隨著我國市場準入的擴大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投資才可能會有新的顯著增長。外商投資的結構可能在新的形勢下發生轉折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降低生產或經營成本為目的的“成本型”投資比重下降,“市場型”投資比重逐漸上升。這種結構的變化,將取決于市場開放和政策制定的力度和次序。 三是服務業領域外商投資將繼續保持增長。理性審視我國加入WTO后的對外開放,就不難發現,由于政府對一些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提供了過多的保護,導致投資自由化推進速度緩慢,而我國服務業相對落后的狀況并沒有能夠得到顯著的改變。研究顯示,對外開放對我國制造業增長的直接貢獻約為28%,而對服務業的貢獻不到10%。從產業基礎來看,發達國家服務業占國內經濟總量大多在70%左右,而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經濟總量只有43%。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貨物貿易的比重只有12.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0%。服務領域目前開放度較低,并且還沒有明確的開放思路和政策,但這些行業又普遍具有大規模吸納外商投資的條件,如龐大的資本存量、巨大的市場容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等。所以這些行業的開放將使服務領域外商投資所占比重有較大提高,占據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主體地位。 四是并購投資方式將繼續增加。由于關于外資并購的法規逐漸完善,外資對我國未來長期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增強,一些重要產業中的骨干企業的投資價值充分顯現,并購投資方式將繼續增加,尤其是東部地區以節約土地資源為主要目的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以國有企業戰略重組為目的的并購投資將會有明顯增加。目前我國的外資并購主要集中于外商投資相對成熟的行業,如電力等能源生產和供應領域,鋼鐵、化工原料等基礎材料工業領域,以及啤酒、軟飲料、護膚品等消費品生產領域。但是隨著我國外資市場準入的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等領域也將逐漸成為外資并購的熱點。商務部研究院 郝紅梅 |
相關閱讀:
- [ 05-09]商務部回應世行營商環境報告:與中國現實嚴重不符
- [ 05-03]奧巴馬提億萬富豪及大學同窗任商務部長和貿易代表
- [ 05-01]美擬對從中國進口硬木和裝飾用膠合板征反傾銷稅
- [ 04-21]商務部門向雅安地震災區組織調運大量應急物資
- [ 04-21]商務部啟動應急預案 部署保障地震災區市場供應
- [ 04-18]商務部回應“消極對待知識產權”:消息無根據
- [ 04-18]商務部通報2013年一季度商務運行情況(實錄)
- [ 04-15]北京消協向商務部建議禁止餐飲業設最低消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