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移風易俗破解殯葬改革難題
www.fjnet.cn?2013-05-12 12:30? 宋振峰?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我來說兩句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寧縣訊(記者宋振峰)今年清明節,69歲的寧縣焦村鄉長官村村民李秋年,人生頭一回在村里的公墓給去世的父母上了墳。20多年前,李秋年先后將相繼去世的父母,埋在了自家的耕地。去年,他將老人的墳遷到了村里的公墓。 李秋年的選擇,折射出寧縣大力移風易俗,在全縣農村推行公益性生態公墓區所帶來的變化。截至目前,寧縣257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級公益性公墓區全覆蓋。去年7月以來,新喪人員全部安葬公墓區,并已平整搬遷墳墓3968座,其中平墳2110座,搬遷1858座。 寧縣位于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的董志塬的腹地,肥沃的塬面地極其寶貴。可由于千百年來的喪葬風俗,農村的人去世后,村民往往都將其葬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大大小小的墳頭,不僅蠶食了土地資源,還導致機械化耕種很不方便,影響了糧食生產,還給城鎮化建設的拆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最重要的是,長此以往,死人跟活人爭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此,去年以來,寧縣以倡導先進殯葬文化、推進現代生態殯葬為目標,開始破除喪葬陋習,破舊俗,立新風。 “幾千年來第一難事”如何破題?寧縣打破常規,大膽探索把建設村級公墓和集中安葬區作為推進殯葬改革、整治亂埋亂葬現象的突破口,統一規劃,集中建設。他們結合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土地復墾及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重點選擇遠離居民區、公路和村莊主干道的荒山、荒坡或無法耕種的貧瘠地,或者復墾群眾遺棄的、偏遠的舊莊基等進行建設。通過平墳,還出了875畝土地。(轉2版) (接1版) 為了使公墓區既符合村莊整體規劃,又符合群眾意愿,寧縣在推行過程中,堅持實行村民代表自治,統一規范管理,專門成立了以群眾代表為主體的殯葬管理委員會,聽取各方意見。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殯改”政策,對遷墳的群眾,按埋葬年限進行獎勵,引導群眾轉變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綠色殯葬方式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焦村鄉長官村塬邊溝梢處的兩座荒山,如今變成了村里的公墓臥龍嶺陵園。去年到今年,除了搬遷進去了16座舊墳外,村里新喪人員全都入園安葬。50歲的村民李蘭軍告訴記者,以前一出大門,眼前的耕地上就是一座座墳,給人帶來巨大的情感沖擊。現在到公墓上墳,簡單、文明,也不擔心會踩毀莊稼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08]石獅市人大常委會視察殯葬管理工作
- [ 04-21]明溪免除城鄉特困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
- [ 04-08]記者走訪山西殯儀場所 調查殯葬消費究竟貴不貴
- [ 04-08]生態環保殯葬---骨灰撒海
- [ 04-16]建寧:殯葬政策惠民助推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