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40周年 考古領隊感嘆遺憾多
2013-05-12 21:00: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領隊感嘆遺憾多 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軍,是當年主持河姆渡遺址考古的領隊。他告訴記者,河姆渡文化遺址包含四個文化層,經過兩次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許多重要發現。 據介紹,出土的骨、石、木、陶等文物達6000多件,許多文物,像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藝術品,價值極高,堪稱國寶。遺址中還有遠古水井和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與典型的干欄式木結構建筑房屋。 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測定結果顯示,這里埋藏著人類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近兩千年的一段歷史。劉軍回憶說,當時考古人員聽到這個結果都十分驚喜。 不過,劉軍心里卻對幾十年前的那次考古發掘留有很多的遺憾。 “很多珍貴資料沒能通過彩色體現出來,當時只有黑白照片,反映不了當時的面貌。”劉軍告訴記者,由于當時生產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沒有留下珍貴的彩色照片非常可惜,即使黑白照片也不是說想拍就拍的。 還有一件事讓劉軍至今耿耿于懷,當時傳統的野外考古僅僅主要提取較粗大的那些容易提取的各類遺物,沒能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闡釋各類文化遺存的“全”信息和“潛”信息。“如果當時采用了淘洗技術的話,會留下更多的文物。” 館長認為原始社會并不野蠻落后 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后,當地政府就啟動了河姆渡遺址的有序保護與博物館建設,為此遷走了遺址上的43戶居民和3家企業。 1988年,余姚委托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總體規劃》。為一個史前文化遺址單獨編制發展規劃,河姆渡遺址走在全國前列。 遺址博物館的設計融入了很多河姆渡遺址的元素。據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博物館成一個飛鳥造型,以呼應出土的雙鳥朝陽紋牙雕;整個建筑也沿用了河姆渡人干欄式建筑的特點,采用架空的方式,用460多根柱子支撐起博物館。 據余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陳萬里介紹,“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建館20年來,已接待海內外專家、學者及游客300余萬人次。” 邵九華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首任館長,在這里工作多年,他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原始社會并不野蠻落后。“沒有來過河姆渡的人,都把原始社會想象得非常野蠻、落后,好像那里的人跟著野獸后面奔跑來追逐野獸,過著饑一餐飽一餐的日子。” 邵九華判斷,河姆渡文化時期,人類的生存環境應該非常好,雖然當時的文化知識、生產技術還是非常落后,但是在河姆渡這塊能夠為他們提供無窮無盡食物的地方,河姆渡人應該過得非常愉快。 2009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政府公布《河姆渡遺址保護規劃》,河姆渡遺址保護步驟皆遵此一步一個腳印地科學實施。新世紀初開建的占地50萬平方米的河姆渡原始生態園,復原依山傍水、沼澤濕地的先民生活環境,園內雜草叢生,綠樹成蔭,野生動物穿梭其間,古樸野趣,猶如進入遠古時代,為河姆渡遺址可持續利用創造廣闊天地。 最新成果表明,遺址聚落布局依山傍水;超日常規格的干欄式木構建筑可能具有禮儀性質,是村落核心,而長排房式的日常居住區布置在其周圍;長排房前面有食物材料加工場地;村落以木構寨墻和環壕式河道為圍護設施,與村外農田區、采集漁獵區等分隔;正規墓地可能布置在村落外圍一處山丘坡地上;村落間相距約5至10公里…… 河姆渡遺址發現40年來,出土文物數量龐大,考古價值高,學術研究一直沒有停歇,成果豐碩,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參照和依據。 |
相關閱讀:
- [ 02-08]兩岸學子追尋歷史足跡:攜手江南行 友愛零距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