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寧波5月12日電(記者 何蔣勇 徐小勇 實習生 林波)今年正值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被世人發現40周年。1973年,當地群眾羅春華最先發現河姆渡遺址,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以母系氏社、新石器時代、海洋文化為重要特征的河姆渡遺址呈現多個“考古之最”:長江流域首個遠古遺址、國內唯一星體集群遺址、最具海洋文化特征遺址。
40年后,遺址的發現者、發掘者、見證者再次聚到了一起,老朋友相見分外親切,也格外感慨。85歲高齡的發現者羅春華向記者聲情并茂地描繪著發現河姆渡遺址時的情景;河姆渡遺址考古隊領隊劉軍則感嘆,由于當時技術水平所限,發掘過程留有很多遺憾。
85歲老人回憶發現之路
作為發現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40周年之際,85歲高齡的羅春華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回到了遺址現場。
老人的頭發已經花白,但精神看起來依然很好。他告訴記者,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事情已經記不大清了,但是當年發現遺址時的情況,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1973年春夏之交,當地群眾為了趕在梅汛期到來之前完成排澇站基礎工程,日夜趕工。就在他們挖到1米多深的時候,開始遇到了麻煩。一些雜亂的東西和石頭影響了施工的進度,村民們開始抱怨。再往下挖時,又陸續發現鹿角、象牙等物。
“我感覺這是老祖宗的地方。”時任公社副書記的羅春華回憶說,當時最讓他感覺特別的是,挖出的一個陶罐,里面裝著稻谷,沒透空氣的時候顏色很漂亮,但一遇到空氣就變灰了。
羅春華還發現,泥土中混雜的東西與一般的碎石塊不一樣,這些東西好像是有人加工過。他挑選了一些有加工痕跡的石頭,很快送到了專業考古人員手上。
考古工作者很快趕到現場,經過考證,一處令世界震驚的古文化遺址得以確認。
領隊感嘆遺憾多
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軍,是當年主持河姆渡遺址考古的領隊。他告訴記者,河姆渡文化遺址包含四個文化層,經過兩次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許多重要發現。
據介紹,出土的骨、石、木、陶等文物達6000多件,許多文物,像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藝術品,價值極高,堪稱國寶。遺址中還有遠古水井和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與典型的干欄式木結構建筑房屋。
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測定結果顯示,這里埋藏著人類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近兩千年的一段歷史。劉軍回憶說,當時考古人員聽到這個結果都十分驚喜。
不過,劉軍心里卻對幾十年前的那次考古發掘留有很多的遺憾。
“很多珍貴資料沒能通過彩色體現出來,當時只有黑白照片,反映不了當時的面貌。”劉軍告訴記者,由于當時生產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沒有留下珍貴的彩色照片非常可惜,即使黑白照片也不是說想拍就拍的。
還有一件事讓劉軍至今耿耿于懷,當時傳統的野外考古僅僅主要提取較粗大的那些容易提取的各類遺物,沒能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闡釋各類文化遺存的“全”信息和“潛”信息。“如果當時采用了淘洗技術的話,會留下更多的文物。”
館長認為原始社會并不野蠻落后
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后,當地政府就啟動了河姆渡遺址的有序保護與博物館建設,為此遷走了遺址上的43戶居民和3家企業。
1988年,余姚委托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總體規劃》。為一個史前文化遺址單獨編制發展規劃,河姆渡遺址走在全國前列。
遺址博物館的設計融入了很多河姆渡遺址的元素。據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博物館成一個飛鳥造型,以呼應出土的雙鳥朝陽紋牙雕;整個建筑也沿用了河姆渡人干欄式建筑的特點,采用架空的方式,用460多根柱子支撐起博物館。
據余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陳萬里介紹,“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建館20年來,已接待海內外專家、學者及游客300余萬人次。”
邵九華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首任館長,在這里工作多年,他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原始社會并不野蠻落后。“沒有來過河姆渡的人,都把原始社會想象得非常野蠻、落后,好像那里的人跟著野獸后面奔跑來追逐野獸,過著饑一餐飽一餐的日子。”
邵九華判斷,河姆渡文化時期,人類的生存環境應該非常好,雖然當時的文化知識、生產技術還是非常落后,但是在河姆渡這塊能夠為他們提供無窮無盡食物的地方,河姆渡人應該過得非常愉快。
2009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政府公布《河姆渡遺址保護規劃》,河姆渡遺址保護步驟皆遵此一步一個腳印地科學實施。新世紀初開建的占地50萬平方米的河姆渡原始生態園,復原依山傍水、沼澤濕地的先民生活環境,園內雜草叢生,綠樹成蔭,野生動物穿梭其間,古樸野趣,猶如進入遠古時代,為河姆渡遺址可持續利用創造廣闊天地。
最新成果表明,遺址聚落布局依山傍水;超日常規格的干欄式木構建筑可能具有禮儀性質,是村落核心,而長排房式的日常居住區布置在其周圍;長排房前面有食物材料加工場地;村落以木構寨墻和環壕式河道為圍護設施,與村外農田區、采集漁獵區等分隔;正規墓地可能布置在村落外圍一處山丘坡地上;村落間相距約5至10公里……
河姆渡遺址發現40年來,出土文物數量龐大,考古價值高,學術研究一直沒有停歇,成果豐碩,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參照和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