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汶川地震5周年 災民堅信“會有好日子”
www.fjnet.cn?2013-05-13 12:06?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震區換新裝生機勃勃 【香港《成報》5月11日報道】題:5年勝20年汶川幾番新 汶川大地震發生五年,烙印仍然長存當地人心中。房屋倒塌、地面開裂、山體滑坡,五年前汶川地震時的凄慘畫面,似乎仍然歷歷在目。不過,災后重建讓今天的汶川換上了新裝,小城內街道整潔,道路暢通,新房林立,商業繁華。不少當地民眾均表示,災后重建,讓汶川建設提速至少20年。 汶川縣委表示,大地震后全縣17953戶農房獲重建、4487戶城鎮居民住房獲重建,當年的受災民眾亦已全部搬進新房。為保障民生,一批醫院、學校、體育館等基礎設施接連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集貿市場亦相繼落成。 然而,就在汶川迎來大地震的五周年祭前,距汶川直線距離僅約170公里的蘆山縣,又經歷了一次七級地震的來襲,對剛獲新生的汶川來說,是一場不小的考驗。令人欣慰的是,大地震后重建的民房、醫院、學校等設施基本沒受重大損害。 【《澳門日報》5月12日報道】題:災后重建煥發生機 五年前,一場以汶川縣映秀鎮為震中的8級大地震導致近9萬人遇難失蹤。在整個民族力量的托舉下,災區已獲重生,并懷著夢想繼續前行。 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安放的漢白玉鐘表,指針永遠指向下午2時28分,面對殘破斷裂的樓體,人們仿佛仍能感到山崩地裂的沖擊,但時光已過了五年,汶川地震災區正在重建家園中實現華麗轉身。當災區民眾走出災難獲得夢想的新生,在多難興邦的道路上,中華民族向著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邁出了一步。 中國救災能力進步大 【香港《明報》5月12日報道】5年前的汶川8級大地震,死了近9萬人;37年前的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了24萬人;20多天前的蘆山7級大地震,死了200多人。有了互聯網,要追尋記憶,就容易多了。在圖片中搜尋唐山、汶川、雅安,苦難人民的面貌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救災人員的衣著和救災設備。37年前的救災隊伍,清一色由軍隊負責,救災用的工具是鏟和雙手。5年前的救災部隊,軍隊以外,有救災武警,身穿鮮橙色背心。雅安地震,災區第一時間就出現了重型的起重機,救災人員身上的裝備多了通信設備,災區出現了大型的帳篷、有規模的醫療隊伍、賑災中心。 【香港《南華早報》5月12日文章】題:自2008年以來,北京吸取了地震救災的教訓 在臨近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際,許多人對災難仍然記憶猶新。如果說還需要某種提醒的話,那么今年4月20日在四川省發生的一次震級稍小的地震讓人們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的那次災難。 人們對上個月地震最為關注的問題是,2008年的災難之后國家的重建工作。這并不僅僅是由于圍繞香港政府要求議員同意捐贈1億港元所引起的爭論。這一要求重新引發了對2008年地震后所捐贈的100億港元重建資金是否得到了良好利用的質疑。 后續報道顯示,我們在2008年捐贈的資金絕大部分用在了有價值的項目上。總體說來,盡管最初遭遇公眾針對反應慢、效率低、不透明等問題的強烈批評,重建工作整體進展順利。 北京吸取了教訓。這一次,在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領導下,政府的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已大為提高。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3]汶川地震五周年:祭
- [ 05-11]汶川地震五周年:那些人 那五年——愛的重組
- [ 05-11]雅安地震南昌志愿者:把傷者當親人照顧
- [ 05-10]“5·12”汶川地震災區電網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 [ 05-09]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面向公眾開放
- [ 04-30]回訪蘆山地震災區:受災群眾已獲補助每天10元錢1斤糧
- [ 04-28]汶川“地震寶寶”蘆山遇難 母親:每天都是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