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莫言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我們都是在探尋真理
www.fjnet.cn?2013-05-16 07:21? ?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穿越55年的時光,一位華裔科學家和一位中國文學家相繼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15日,這兩位諾獎得主——楊振寧與莫言,又同時登上了北京大學的講壇,展開了一次“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科學和文學,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前者注重理性、后者強調感性,前者關注物、后者著眼人。除了共同的榮耀,楊振寧和莫言之間能擦出怎樣的思想火花?科學與文學,又有什么共通之處?對話中,兩位世界級的學者結合自身經歷,與青年學子們一道探討了科學與文學、物質與精神、時代與心靈的關系。——編 者 無論科學還是文學,都不能把得獎當做動力 對話在諾獎頒獎典禮的傳統音樂——莫扎特《D大調進行曲》中拉開序幕,第一個話題是兩位獲獎者相隔半個多世紀的頒獎典禮。“今天,兩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給在場的聽眾以智慧和啟迪。”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的開場辭道出了現場300多名北大學子的心聲。 楊振寧和莫言有著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一個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一個是農民的兒子;一個走進了科學,一個選擇了文學。但殊途同歸,二人都走上了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成為世界級的名人。 “我在中國接受傳統教育,傳統文化和中國文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楊振寧心中,科學與文學并無對立。 楊振寧說,自己之所以選擇科學,是喜歡科學的簡潔之美。“在諾貝爾獎項中有3個科學領域的獎項,而且爭議比較少,這主要因為科學比較簡單、科學里的價值觀比較單純。”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總是在你幾乎忘記它的時候悄然而至。”莫言這樣形容他的獲獎。文學和科學不一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我認為文學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是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是人類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的愿望。”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獎項,可以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文學之路滾滾向前。”在莫言看來,要想寫出好的作品,首先就應該把文學獎忘掉,如果一心想著文學獎,把得獎當做寫作的動力,甚至去揣度評委的口味,并試圖改變寫作的風格,這多半是南轅北轍。這樣的道理,在科學研究中同樣適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4]莫言正式就職北京師范大學 未來或帶研究生
- [ 05-13]莫言今正式出任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 或帶研究生
- [ 05-08]"莫言效應"持續升溫 山東高密種紅高粱3000畝
- [ 05-08]山東高密因“莫言效應”種植3000畝紅高粱
- [ 04-24]莫言:文學與人的關系,就像頭發與人的關系
- [ 04-13]《紅高粱》版權當年賣800元 莫言:感覺我成富翁
- [ 04-11]莫言出書細說諾獎七日行 大學演講時曾有人鬧場
- [ 04-11]王蒙莫言將出席第2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