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成年手機網民過億 超六成10歲前“觸網”
2013-05-17 06:46:0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我來說兩句 |
解 緩解屏幕依賴不能靠“堵”,要明確使用界限、待之以平常心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用手機上網,對未成年人而言,也未必就是“洪水猛獸”。 “任何東西都需要適度。”吳國宏認為,只要把握好度,類似的多媒體終端反而可以“促進兒童在特定階段的感知發展、動作發展以及認知發展。” 進入全媒體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悄悄地發生變化。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倪閩景就舉例說,自己的女兒現在讀高一,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課余時間,女兒在網上扮演一位心理醫生的角色,傾聽網友煩惱,并在網絡上搜索、整合有效的疏導辦法,吸引了很多粉絲。“如今,多媒體也成為教育資源的一部分。” 陳來秀的QQ好友中,有家長也有孩子。有一次,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留言說,“考了99分,非常郁悶。”陳來秀趕緊去做心理疏導。“我們要發掘全媒體的優勢,比如,在表達心境、宣泄情感方面,網絡就是很好的渠道。”陳來秀說。 事實上,上海也在做探索。如上海廣播電視臺,以一檔《超級家長會》電視欄目為主體推出移動應用客戶端,提供適宜未成年人使用的專項網絡產品和服務,比如提供上海教育地圖,可以即時查找周邊學校和辦學特色;比如計劃在中小學考試升學季推出專業的擇校、填報志愿在線指導,暑假期間推出“好習慣簽到”等。 “‘堵’是堵不住的。但科學技術永遠是中性的,關鍵看怎么用。”技術進步勢不可擋,是專家們一致的觀點。 “如今的家長,不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從小接觸這么多高新技術產品,這是一個教育的新課題。客觀來講,我們的經驗還不足以應對技術的飛速發展,因此,這一代家長肯定會焦慮。”吳國宏提出,最理想的態度是“不要焦慮,不要把這種負面的情緒繼續傳染給下一代。” 而專家們提出的對策也殊途同歸,那便是“立規則”。如吳國宏便認為,“家長可以放輕松,但有根弦一定要繃緊,那就是決不能沒有監控地讓孩子隨便玩,最好是把它變為親子互動的一種,將其作為教育的有益補充,以平常心替代‘矯枉過正’。”本報記者 曹玲娟 |
相關閱讀:
- [ 05-16]大學畢業生偷拍女性裙底風光 手機存200段視頻
- [ 05-16]江西兩男子冒充警察查暫住證 入室搶劫強奸獲重刑
- [ 05-16]日本開發出一種手機應用 可助紅綠色盲辨顏色
- [ 05-14]昆明警方打掉盜手機團伙 一嫌犯逃跑時跳樓身亡
- [ 05-14]鄭州重獎十佳衛生間引爭議 官方稱至少要開展10年
- [ 05-13]全國大學生攝影及微電影創作大賽啟動
- [ 05-13]媒體談武漢高中“砸手機”校規:砸不出好教育
- [ 05-12]老媽趕新潮玩轉新媒體 孩子們與父母多一點交流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