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2013-05-18 10:28? 田文林?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原標題:“習式”話語體現了何種理念 文風質樸清新的背后是自信篤定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習近平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不僅使新一代國家領導人平添更多人格魅力,使中央與普通民眾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近,更重要的是,“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國家最高領導人手握重權,言談舉止、思維觀念均會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發展方向。一個時代的文風和學風如何,往往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與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一個時代如果文風清新質樸,為普通百姓所喜聞樂見,往往是一個國家正在走上坡路的體現。普通民眾的語言,往往充滿生活氣息,喜歡多用俗語、歇后語,十分形象生動。更重要的是,由于有豐富的生活實踐作根基,這些俗語往往飽含人生哲理。精英階層為了與普羅大眾區分,在文風和學風方面往往會人為地進行“語言加密”而進行身份識別。殊不知,精英階層語言表達上的自我封閉,實質就是感情、利益同普通大眾的有意疏離。 從歷史來看,政治精英階層語言風格越是追求華麗,講究四六對仗,國家越容易走下坡路。語言華麗看似是“有文化”的體現,實則是思維貧乏、作風浮夸的直觀映射。正是因為沒能力抓住事物本質,才會言不及義,夸夸其談。魏晉名士熱衷清談,成天談些“不打糧食”的話題,結果國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宋明理學講求名節,整天講“男女之大防”,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由此導致空談誤國。相反,那些走向強大的國家和時代,其學風和文風往往健朗質樸,注重經世致用,沒那么多彎彎繞——因為文風反映作風。在文化質樸清新的背后,往往是自信篤定,真抓實干。 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集體,有意識地使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執政原則,實際也是在感情、思維和作風上更加貼近人民的體現,是國家走向強大的文化標志。 |
相關閱讀:
- [ 05-18]習近平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
- [ 05-17]習近平會見希臘總理:中希應做彼此信賴的伙伴
- [ 05-17]習近平會見愛爾蘭眾議長巴雷特、參議長伯克
- [ 05-17]習近平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
- [ 05-16]習近平在天津考察
- [ 05-16]習近平勉勵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
- [ 05-15]習近平強調:穩中求進推動經濟發展 持續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 [ 05-14]習近平: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 把蛋糕做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