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2013-05-18 10:28? 田文林?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習式”話語傳遞出的外交理念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副主任白云真:習近平同志樸實和生動的語言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外交語言,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以至很多國外媒體稱之為“習式外交”。 習主席在外交演講中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中國俗語,將中國元素、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話語注入到中國外交理念中,展現了對中國發展模式的信心、對國際合作的期待以及維護和平的決心。就如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中引用中國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表達了對金磚國家合作的積極支持;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以“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俗語明確傳遞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觀。 “習式”外交話語也常將訪問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風俗融入演講中,很好地傳達了中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包容互鑒精神。如以“河有源泉水才深”的非洲諺語勾畫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美好前景;以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表明對非洲邁向和平、發展、進步的堅定信心,以“天時、地利、人和”寓意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新階段。2013年3月24日,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習主席甚至親切地用坦桑尼亞唯一官方語言斯瓦西里語問候大家,向大家致謝。 此外,他擅長運用明喻或暗喻等隱喻方式,或蘊含哲理、或真實坦誠、或柔中帶剛地表達中國外交的合理訴求、正當關切。如在亞洲博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將亞洲發展的困難和挑戰比喻為“一道道的坡、一道道的坎”,將和平比喻為“空氣和陽光”,將地球村比喻為“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寓意共同發展和均衡發展;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寓意開放包容。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政治性的講話往往照本宣科,語言過于程式化。習近平主席繼承和創新了老一輩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外交語言風格,以更理性、睿智的語言闡明中國的安全觀、發展觀與合作觀。他的外交語言風格,充分表明了中國構筑新型大國關系、謀求各國和地區共同與均衡發展、探求人類共存之道、建立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的態度、決心、信心和期待。(來源:《人民論壇》雜志作者:田文林等) |
相關閱讀:
- [ 05-18]習近平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
- [ 05-17]習近平會見希臘總理:中希應做彼此信賴的伙伴
- [ 05-17]習近平會見愛爾蘭眾議長巴雷特、參議長伯克
- [ 05-17]習近平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
- [ 05-16]習近平在天津考察
- [ 05-16]習近平勉勵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
- [ 05-15]習近平強調:穩中求進推動經濟發展 持續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 [ 05-14]習近平: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 把蛋糕做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