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版本慢性髓性白血病診療指南發布
www.fjnet.cn?2013-05-19 20:02? 杜燕?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杜燕)由30位中國國內血液學專家研究討論后制定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療指南2013版》發布了,根據國際上最新研究進展結果,加入了新治療方法和監測方法等。參與制定工作的專家今天表示,該《指南》為國內血液科和腫瘤科醫生提供了最權威的臨床指導。 第六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愈之路專家高峰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教授王建祥指出,《指南》參照了2013年《慢性髓性白血病NCCN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2012歐洲腫瘤內科學會、2009年歐洲白血病網專家組的治療推薦,同時充分考慮中國病患的特點。 他指出,中國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較西方更年輕化,國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發病年齡45至50歲,而西方國家中位發病年齡67歲。因此,指南指出,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中應該詳細評估患者的全面情況后,向其推薦優勢治療選擇。 他稱,過去,造血干細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CML的方法,但甲磺酸伊馬替尼的出現以及隨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尼洛替尼的出現,使CML的治療開啟了新篇章。《指南》中指出,甲磺酸伊馬替尼成為CML治療的首選一線方案,同時提出只要規范治療、定期監測,部分患者可達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教授指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達85%至90%。如果對伊馬替尼耐藥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可改用最新的二代靶向治療藥物尼洛替尼,同樣會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指出,“監測”對于CML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分子學即基因檢測已成為CML最敏感、最嚴格的檢測方法,而聚合酶鏈反應(PCR)是分子學檢測中常用的實驗手段,定期PCR療效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可能的緩解或依從性問題,幫助優化治療方案,還能為與患者討論和評估病情創造良好條件。 與會的三位專家均強調,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應每隔3個月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了解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無停藥的機會已達到治愈的目標。(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