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學寶典在日本離奇失蹤 重重謎團待解
2013-05-20 08: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中國印學寶典、存世僅此一冊,具有突出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版本價值的孤本原稿《西泠八家印存》,和丁敬刻兩面印一方。在2011年9月被日展會員、全日本篆刻聯盟副會長內藤富卿遺失,在日本離奇失蹤、迄今莫知所終。事件發生以后,盡管印存原持有人,在日華人丁如霞與內藤富卿進行了多次交涉,并提起訴訟,但這一事件至今沒有得出結果。 丁如霞女士日前接受該報專訪時表示,《西泠八家印存》是家藏孤本,其價值難以估算,如果真正遺失,不僅是百年丁氏家藏的遺憾,更是印學界和西泠印社的重大損失。鑒于印存孤本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遠在數千萬日元以上,但內藤本人堅持只賠償200萬日元,兩者相距甚遠。該事件得不到圓滿解決,可能留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大污點,影響到中國藝術界對日本的信賴,也會影響到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印學寶典 《西泠八家印存》由丁如霞的祖父、西泠印社創建人之一的丁仁編撰,成冊于1938年。丁仁去世之后50余年,印存一直由丁仁小女兒,也就是丁如霞的叔母收藏。2000年,叔母去世,丁如霞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印存,這本珍貴的印學寶典才得以重現人世。 據丁如霞介紹,祖父丁仁(號鶴廬,字輔之)是西泠印社的四位創社人之一。從丁仁的祖父丁申(號竹舟),叔祖丁丙(號松生)開始收集了西泠四家印章,到丁仁父親丁立誠(號修甫)繼續擴大收集到六家印章,再到丁仁收集到八家印章,是丁家祖上三代人耗時百年、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收集珍藏了西泠八家的600多方印章。 抗日戰爭爆發,人在上海中華書局工作的丁仁聽到日軍即將入杭的消息,急令次子政平連夜趕回杭州老家,從丁家老宅的藏書樓“八千卷樓”中搶救出了最珍貴的西泠八家印章五百余方。此后,“八千卷樓” 被日軍焚燒而盡。 丁仁悲憤之極,產生了制作印存以傳世的想法。他把兒子搶救出的西泠八家印章精拓成冊,用蠅頭小楷共9294字記述了每方印章的詳細來歷、篆刻家的生平和藝術成就等等。為了便于保存和展讀,“印存”采用書畫冊頁的經折式結構,正反前后兩冊組成。封面是書畫收藏大家葛昌楹題寫的書簽,扉頁是著名書畫家高時顯的書序,最后附有丁仁本人用商卜文寫的跋和譯文,僅是3位名家的手稿真跡匯于一書就價值無比。1938年,作為西泠印學的最后記錄,《西泠八家印存》孤本傳世。 《西泠八家印存》共收集印章641方,匯集了丁家世代收集的中國篆刻印學的精華,是丁仁晚年對中國印學的總結,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同于一般印譜,印存不用印刷工藝,手寫說明文近1萬字,還有冊頁上剪貼印章鈐片的裝幀,在中國篆刻史實屬罕見。舉世孤本,為后人留下了考證西泠八家的珍貴資料,被譽為篆刻印學中的圣經。 2003年在西泠印社創立100周年之際,丁仁的孫女、旅日華人丁如霞首次將這本飽經風霜的“印存”公布于眾。西泠印社文物保管部鄧京主任曾專題撰稿,在2006年3月中國文物出版社發行的“書法叢刊”中發表,全面闡述了“印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09年6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5集專題片《西泠印社百年之謎》也對此進行過具體介紹。日本的雜志書刊更有多次專篇報道。 |
相關閱讀:
- [ 05-19]暴雨襲廣東梅州致23萬人受災1死1失蹤
- [ 05-18]強降雨致江西70多萬人受災 上萬人緊急轉移
- [ 05-18]廣東暴雨死亡失蹤人數增至46人
- [ 05-17]江西信豐山體滑坡5名女工失蹤續:已找到3具遺體
- [ 05-17]安徽蕪湖長江白茆水道三艘船發生碰撞致7人失蹤
- [ 05-17]江西信豐縣一林場發生山體滑坡1人死亡4人失蹤
- [ 05-16]近期南方暴雨風雹造成10省份33人死亡12人失蹤
- [ 05-13]土耳其炸彈襲擊事件死亡人數上升至48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