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以公開報道研究性侵現象不靠譜 新聞遭變異
www.fjnet.cn?2013-05-22 11:51?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5月21日各大網站一條熱度很高的新聞是“兒童性侵公開報道案例中45%施暴者系公職人員”,又是“兒童性侵”,又是“公職人員”,加上近來沸沸揚揚的海南校長性侵幼女案,每一個字眼都吸引著公眾的眼球。這條轉自《錢江晚報》的報道稱,某法律援助中心與媒體發起“兒童性侵害調查”,對近年來公開報道的兒童性侵案件進行梳理,結果顯示,性侵案中8成為熟人作案,其中公職人員占45%。(《錢江晚報》5月21日) 網站轉載這條新聞時標題還比較客觀,稱“兒童性侵公開報道案例中45%施暴者系公職人員”——沒有像很多標題黨那樣,故意屏蔽“公開報道案例”這個影響調查結果的關鍵信息,不過在這個浮躁的網絡淺閱讀環境中,這個標題還是會被一些缺乏閱讀耐心而只選擇性地根據標題關鍵詞進行想像的人誤讀。果然,在某門戶網站的手機新聞中,這條新聞變異為:兒童性侵近半施暴者系公職人員。 新聞的網絡跟帖,很多人也都做這樣的解讀,認為兒童性侵近半施暴者都是公職人員。這樣的誤讀,一方面源于網眾缺乏審慎的理性,不細看新聞就下判斷;一方面暴露出公眾對公職人員的習慣性偏見,心里對公職人員充滿情緒,并經常看到公職人員性侵兒童的新聞,當看到一條新聞符合自己的想像和偏見時,就對“公開報道案例”這個關鍵信息,進行了選擇性屏蔽。 人們在生活中有很多錯覺,其一就是容易被媒體報道所誤導,心理學上稱為“可得性幻覺”。很多心理學家都作過這樣的試驗:你認為龍卷風與哮喘,哪個更容易致死?被閃電擊中致死的概率與食物中毒致死,哪個概率更大?人們通常認為龍卷風比哮喘更容易致死,盡管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人們還認為,被閃電擊中致死的概率比食物中毒要小,不過,前者致死率卻是后者的52倍。這種錯覺,往往源于媒體報道——媒體更多地報道龍卷風致死的新聞,更多地渲染食物中毒的新聞,讓人們在判斷上產生了錯覺。 社會學家伊斯特布魯克說過,美國人被殺人狂謀殺的可能性,比被雷電擊中的可能性要低。可媒體上充斥的都是殺人狂的壞消息,而對雷電擊人關注甚少,因而營造出一種“殺人狂謀殺比雷電劈死人多多了”的感覺謬誤。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2]取消“嫖宿幼女罪”恐矯枉過正
- [ 05-22]女兒問"初夜" 老爸不必臉紅
- [ 05-22]以公開報道研究性侵現象不靠譜
- [ 05-21]美國駐日本海軍基地2名士兵被曝性侵日本女性
- [ 05-21]英男子被控性侵澳洲女子 叫囂“我有錢我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