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行;8月,上海將舉辦國際養老產業展覽會;11月又有中國老年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召開。2013年,各式各樣的“老博會”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養老愈發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統計,2013年底全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人大關。在“未富先老”的嚴峻現實面前,破解養老之難,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筆者在調查中認識到,每個老人都有個養老夢:操勞大半輩子后,在晚年時能享受上優質便捷的養老服務,兜里能揣著沉甸甸的養老錢,還要能精神充實開心快活。這個夢里寄托著老人三個樸素的心愿,我們做好這三件事,滿足了他們的心愿,養老也就不難了。 明天養老向哪兒去? 京都頤和城的新探索 近年來,養老社區的發展備受矚目。在中國,社區養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社會人們聚族而居,四世同堂,族中老人由全體族人供養,這是天然的社區養老。在計劃經濟時期,單位提供住宿,單位職工住在同一個大院里,家屬院就是退休職工的養老社區。但時過境遷,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購買商品房,散居四處,傳統養老社區瓦解了,新的養老社區該如何建設?在眾多探索中,京都頤和城養老社區尤其引人注目。 從北京市中心出發,車行不到一個小時便到了河北涿州。在東仙坡鎮右轉入支道,只見道路平坦通暢,行道樹高葉密,樹外春田延綿。車行十公里,在一派田園風光中,我們到達了涿州京都頤和城養老社區。 社區工作人員楊亞娟駕著電瓶車帶領我們參觀社區大院,院內散落著風格各異的建筑:清幽寧靜的中式院子、寬敞明麗的北美小屋、便捷時尚的老年公寓,還有現代感十足的商業街道以及民國范兒濃郁的養老會所。園中春花浪漫、樹影婆娑,車行其間,令人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愜意舒適。 楊亞娟告訴我們,上世紀80年代,京都頤和城所在地還是一塊狩獵場。90年代初的市場經濟大潮下,狩獵場被轉為商業開發,20年來幾經升級,成為一座高爾夫球場。但高爾夫球曲高和寡,令此風水寶地與百姓日用脫節,近年來,頤和城的管理者抓住了老齡化這個社會問題,將京都頤和城打造成為新型養老社區。 隨著首都經濟圈的進一步成型,交通便捷、風景秀美的京都頤和城成為圈內退休人群的理想去處。“我們打造的是一座寧謐的小鎮,這樣的社區形態給人以心靈上的閑適,這是老人最需要的。”頤和城的設計師余立先生說,“老人們可以在森林中漫步,在庭院里種菜,我們希望他們能在這里慢下來,遠離城市的急躁,提高生活的品質。” 為了讓老人在此獲得更舒心的晚年生活,頤和城還在完善配套設施、提供優質養老服務上進行探索。社區內設有醫療保健中心,中心提供“持續性照顧計劃”,為老人建立健康跟蹤檔案和科學照護體系,還為老人提供上門的保潔、送餐、園藝料理、代買代辦等全方位的適老服務。2013年4月26日,京都頤和城舉辦了高端養老專題研討會,與會代表就當前養老產業發展、養老社區建設、養老綜合服務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并對頤和城的探索表示贊賞。 京都頤和城的實踐只是一個開始,全國養老服務產業還問題重重。資深媒體人高嚴說起自己伯父的情況,便頗為感慨:“我們讓他自個兒住家里吧,覺得太孤獨。想著把他安頓在養老院里吧,但是距離太遠,我們探望一趟很不方便,如果能有個左鄰右舍互相照應的養老社區就太好了,但現在大家都各住各的,小區提供不了這么多服務。” 《人民日報》曾刊文報道目前養老服務面臨的問題:家庭養老“子女有心,贍養乏力”,機構養老是“補貼有限,護工短缺”,社區養老則“配套不夠,落實困難”。解決這些問題還任重道遠,既需要實踐者的勇敢探索,也需要國家的整體規劃。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這為包括京都頤和城在內的實踐者提供了政策的引導和支持,越來越多的探索也會在先行者的激勵下開展起來。 |
相關閱讀:
- [ 05-24]黨報解析事業單位養老改革遇阻:怕改后待遇降低
- [ 05-23]今年退休者養老待遇下月公布 年前退休人員補發完畢
- [ 05-23]臺“以房養老” 20余天暫無人申請
- [ 05-21]保監會新規:養老保險公司可向個人提供養老保障服務
- [ 05-19]民生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 05-16]海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推行近4年參保率僅27%
- [ 05-15]公務員入獄前的養老保險還算嗎
- [ 05-15]未雨綢繆規劃晚年 海外投資養老深受富人的追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