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改革呼喚頂層設計:改革須亮劍精神
www.fjnet.cn?2013-06-01 11: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把院士請下神壇回歸理性定位 院士制度何去何從?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顧海濱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他在專題研究報告中提出關于我國院士制度改革的上中下三策。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關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觀點概括起來,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把院士請下“神壇”,使其回到應有的位置。世界上除了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外就沒有中國意義上的“院士”。比如,雖然有人把美國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翻譯成美國國家科學院,但真正對其熟悉和了解的人會傾向于叫它“美國國家科學學會”。這不只是名稱上的差異,其實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與中國的“兩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國國家科學學會的會員群體,既不代表實現了最高學術成就,也不意味著擁有了終身的榮譽頭銜。由此就決定了他們的會員不僅沒有各種各樣的津貼,反而還要定期交納會費,更沒有參與科研投入決策、項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評定等大權,所以也就沒有由此派生出來的各種問題。而我們那些幾乎無所不能的院士需要回歸其本來的定位,因此建議如果仍然保留“院士”稱謂不變,也要改變其“最高學術稱號”的定位,取消“榮譽終身制”。 二是取消附加在院士頭銜上的各種相關利益。例如取消津貼,必須繳納會費;學會會員不擔任政府職務,去行政化,不介入政府決策過程。只有當院士回歸為普通會員,而不是充當被“高捧在天”的“萬能人”角色,才能真正靜下心來花時間花精力搞科研,而不是疲于應付各種名目的“考察”、“頒獎”和“座談”。 三是進行相關包括科技評價、科研投入制度在內的配套改革。在現有體制下,院士以自己的科研為基礎,在推動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同時,深度參與了非專業性的、非學術化的科研決策工作,特別是科研資金的投入、科研項目的分配工作,成為相關地方和單位公關和利用的對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關領域改革的滯后,因此院士制度改革不能單兵突進,必須有相關領域改革相配套。 上述觀點,引起了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科學史專家王揚宗的共鳴,他指出,上世紀80年代后,雖然進行了科技體制改革,但科研經費的分配、科技成果評審、科技獎勵、科研項目申請等,都沒有嚴格而明確的規范。在制度缺位的情況下,院士承擔了替代性的功能,在很多事情上,行政領導往往會把院士抬出來,組織他們進行經費分配、獎金評審的工作,以顯示資源劃分的合法性。院士填補了規范化的缺失,但自身權力卻變得膨脹起來,沒有明確規則的時候,潛規則就大行其道,部分院士成了科技界官僚的利益共同體。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4]工程院士增選驚現助選拉票
- [ 05-24]工程院士增選被曝有人拉選票 院方:望潔身自好
- [ 05-23]中國工程院士增選候選名單公布 多位企業高管入圍
- [ 05-21]美國院士施一公落選中科院士續:再次進入候選
- [ 05-20]虛假廣告讓院士“躺槍” 盜用照片宣傳招攬患者
- [ 05-17]鐘南山稱廣東人感染H7N9風險加大 或出現散發病例
- [ 05-04]中科院談施一公當選美院士:兩科學院無必然關聯
- [ 05-03]中科院稱對施一公等當選美科學院院士感到高興